第二十九讲 防御的适应性与情感隔离
一、曾氏语录
我们所有的问题,都是在人际关系中形成的。
情感隔离实际上跟我们说的情感麻木是一回事,就是我对他不再有感觉。
二、如何让一个人的人格成长?
只有意识层面的防御才能够做有意识的培养或者是发展。潜意识的防御首先需要意识化。
1、看心理医生,做几百次的心理体验。
2、在生活中接触很多人,然后受这些人的影响,慢慢的变得成熟起来。
3、经过很多创伤性的事件,但是自己没有垮,变得越来越成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老天给一个人的考验,可以促进一个人的迅速成长。但是一个人本身的人格发育不是太好的话,那些灾难性的事件会让他崩溃,没有办法自我保护,防御机制都垮掉了。
我们的问题是在早年的有问题的关系中形成的,如果要解决的话,也必须在成年之后的人际关系中解决。这个人际关系有两种,一种是自然而然的,比如说在生活和工作中间接触到一些人,然后我们被改变。还有一种是刻意制造的人际关系,比如去看精神分析师。都非常重要。
有好多人有一些心理问题,但是拒绝在两种关系中得到改变,使用自我封闭的方式寻求自我改变,问题可能会搞得越来越大。
我们的问题都是在人际关系中形成的,也就是在早年时候跟父母的关系中形成的,如果要解决他们的话,也必须在人际间。
三、情感隔离
比如看到一个糟糕的事情的时候,觉得自己受到的冲击太大,我通过转移注意力让自己不要对他有情感反应,在刚开始处在这种状态的时候那个不舒服表示情感没有隔离,通过转移注意力之后,那些不舒服的情感就离我远去了,就在我的潜意识层面了,这个时候就是情感隔离了。
隔离之后,当时那种巨大的冲击力可能会减弱,然后也可能会因为分散注意力之后,那种感觉完全的到潜意识里面去了,感觉不到了,就这样一辈子下去。还有种情况是通过分散注意力,临时的解决了问题,但是当我在回忆起那些事情的时候,我还是能够感觉到同样的情感的冲击力,也就是没有到潜意识层面的情感隔离。
情感隔离和情感麻木是一回事。就是我对他不再有感觉。
四、案例
1、一个小孩父母亲在灾难中去世,他对父母亲去世没有感觉,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跟其他小孩在玩。
从专业角度看,他是处在巨大的情感隔离状态中。因为他还是孩子,自我功能非常弱,如果要他直接面对爸爸妈妈去世这件事情,他整个人格就会崩溃,所以他会自动采取这件事情跟我没有关系的这种方式,好像所有的事情没有发生一样跟其他小孩玩。恰好是因为这件事情对他的情感打击太大,为了自我保护,让自己处在貌似这个事情没有发生中间,我们如果这样想的话,就真正的跟这个孩子共情了。
父母亲去世,一点感觉都没有,我对这个非常的内疚。精神分析的解释是,因为你对这个事情太有感觉了,所以你的整个人格没有面对这样的事情,所以你把自己的情感隔离开来了,这个不是表示你没有情感,而是表示你有巨大的情感, 这个情感可能会毁灭你。
2、报告一个非常悲伤的案例,所有的人都觉得非常的痛苦,只有一个女的在蒙着嘴巴忍不住笑,还偷看别人糟糕的状态。
进展到非常悲伤的时候,有人哭了,她放声大笑,其他人感到愤怒,要把她赶出去。督导老师面质:我们看到了反差非常大的情形,大部分人都非常的悲伤,有一个人放声大笑,我对这个事情的解释就是也许这个案例的痛苦能够极大的刺激这个治疗师的内心感受,他有非常非常类似的痛苦经历,所以他要用巨大的情感隔离,让自己不要触碰这个痛苦的部分。
通过面质的方式,让这个巨大的情感隔离,就是别人非常悲痛的时候要放声大笑的人开始触及到了自己痛苦的部分。让她跟自己高度隔离的情感保持一下链接。她的笑的力量就被削弱了。
3、妈妈去世时没有什么表现,但是会经常做梦梦到妈妈。
也是一种情感隔离,梦是最接近潜意识的东西,在觉醒的情况下,我们隔离了跟妈妈的情感,但是在我们没办法隔离,所以就不断的跟妈妈接触,让妈妈在梦中出现。梦提醒他妈妈已经去世了,不断回忆梦的场景,实际上是在保持妈妈的链接,用这种方式来哀伤。所以梦也是我们哀伤的一种形式,如果我们在醒着的时候没办法正常的哀伤的话,梦会帮助我们的。
在意识层面感觉不到自己的悲伤,但是在潜意识层面能够感觉到,比如说在梦里面能够感觉到自己的悲伤。一个在现实中去世的人会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的梦中,梦中告诉我们这个人没有去世,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悲伤。
唤起情感,有一些场景可能会刺激我们使我们隔离的情感浮现出来。
防御机制,不是一个我们知道了之后,然后怎样主动使用的过程。而是我们一直在使用,但是我们不知道的事情。专业的说就是需要把一个人他潜意识使用的防御机制意识化,然后他就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个可以给他提供一个使用更加成熟的防御机制的机会。
4、比如说一个强迫症的患者使用很多仪式性的行为,走几步退几步,洗手,凳子必须怎么放,这些行为都不带感情色彩,所以是情感隔离。
5、仪式行为是人类系统使用的情感隔离的方式,比如在亲人去世后我们使用一整套的哀伤仪式,按照一套已经制定了几千年的程序来,程序完了之后,就觉得通过这个仪式,跟自己的情感保持了距离,或者说通过这个仪式,告慰了已经去世了的亲人,让自己不要处在那么崩溃的状态中,隔离情感是转移的方式,其中之一就是隔离。
6、隔靴搔痒。某个地方痒,隔着障碍物去抓,就没什么感觉,是典型的 情感隔离的状态。
7、情感隔离的是痛苦的情感体验。中国最大规模的情感隔离发生在父母跟孩子中间。没办法跟孩子一起分享爱恨情仇,只跟孩子谈学习。谈论学习时作为父母亲的角色的情感体验被掩盖,扮演的是老师甚至是监工的角色,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严重的是父母通过学习来虐待孩子。
孩子跟学习之间没有情感链接,是被父母和老师逼着学习,所以不可能表现出对学习的热爱,或者跟学习之间的感情,他们是在做一件或者他们在替别人做一件对他们未来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从人性的角度我们知道,替别人做,这个动力会非常非常的小。甚至小到负数。负数的意思是,这个事情本来我愿意做的,我变得很仇恨做,反而不喜欢。
父母在做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把孩子天然的学习的动力变成了被父母亲强迫或者说被老师强迫。
学习也可以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学习也是一个挑战,父母跟孩子在情感上站在一起,接受这样的挑战,孩子做这件事情上能够感觉到后面充沛的情感支持,如果学习成了隔离父母跟孩子情感交流,甚至成了父母虐待孩子的工具的时候,孩子跟学习的关系就会受到极大的破坏。
孩子做题目时,父母让自己不要发出声音,一说到跟学习有关系的问题时,脸上的表情就会变得严肃,然后威胁孩子学习不好的话,会不如别人。夸大孩子犯的错误。粗心被夸大成你从来都是如此的粗心,有催眠的味道,暗示的味道,之后可能会搞出粗心的事情来让自己的成绩不理想。为了孩子的学习,采取行为注意的奖励和惩罚措施,父母采取的奖励和惩罚的措施,也是没有情感链接,认为孩子和小动物一样。
在跟孩子的关系中间,注入了功利的因素,我爱你是有条件,你必须表现优秀成绩好,否则的话我就不爱你,这是会极大的伤害情感的品质的做法,跟功利主义或者势利眼是差不多的。既会影响孩子在外面的人际交往,以后也会遭受到报应的,在衰老的时候孩子会认为父母是没用的。这也是一种潜意识的报复。
五、情感
所有的情感都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就是一种体验,一种感受,这种感受多半是不舒服的感受,然后还需要加一个对这种感受的看法,所有的情感都必须有两个部分,要不然的话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情感。
人类的情感有三种。
1、一种是抑郁,是由这样两部分组成的。感受部分是糟糕的事情,糟糕的体验,不舒服的体验。认知的部分是这种糟糕的事情已经发生了。
有些人的认知部分是缺失的,他只知道自己状态不好,但是没有感觉或者认知说这个糟糕的事情已经发生了。还有意中人是感受体验是缺失的,他是有认知的,糟糕的事情已经发生了,这是典型的情感隔离的状态。
心理治疗的目标让这个人对情感有更整体的感觉,既知道自己处在糟糕的感受中间,又让自己知道我是认为糟糕的事情已经发生。他就对自己的抑郁有一个比较均衡的理解。
2、恐惧,看到一匹巨大的狼狗超我冲来。相应的认知感觉是糟糕的事情正在发生,就是他正在扑过来。
3、焦虑,认知的部分是糟糕的事情即将发生。预期焦虑。
现在正在面临死亡威胁叫恐惧,几十年之后我们可能死亡叫死亡焦虑。有时间上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