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见这样的现象:大家都想成为一个尽善尽美的人,或者做任何事情都“天衣无缝”。但是,世界上真的存在绝对的“完美”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不存在。”假设存在这样一个完美的事物,那么它是没有半分的上升空间的。然而,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就产生了矛盾。由此,我们可以推出这样一个结论:“不存在绝对的完美”。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但是,我们对“完美”都有一种执念一样的渴求。这背后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家庭环境的潜移默化是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父母的期待,评价与要求对子女的人格特质有深刻影响。假设父母对子女有很高的要求,同时子女只要达不到要求就会受到惩罚。父母往往会对自己的子女施加过高的期待,而同时子女在未能达到父母期望的情况下,会有比较重的负罪感。显然,这种教育方式很容易使人们只接受完美的“自己”,而不能接受有瑕疵,甚至有缺陷的“自己”。
完美主义者不仅不能接受有缺陷的自己,而且也不能接受他人的缺陷。如果父母对自己的子女长期施加这种过高的期待,那么久而久之,子女就也会用同样的高标准来约束自己。这是一种已经被异化的期待。假设父母同时还热衷于把孩子与同龄人相比较,那么完美主义只会在孩子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这无异于加重了孩子的心理包袱。
如果说父母的高期望值使得孩子有完美主义倾向,那么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就是父母高期望值的幕后推手。一个高竞争,甚至白热化“内卷”的社会,你不“卷”,似乎就是“被落下”的代名词。所以家长父母乃至子女本身都害怕哪怕走错一步路,事事都要求不容许一点点“误差”。这,难道不是完美主义吗?
再者,部分人存在一种现象:对自我的认同感不足。越是对“自我”不是很确信,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追求什么样的生活,越是容易被社会标准所绑架所裹挟。例如,别人追求房子、车子,你也去追;别人追求学区房,你也去买;别人觉得名牌包包是标配,你也抢着去消费……此时自己就稀里糊涂地陷入了完美主义的“圈套”。
既然明知绝对完美不存在,那么我们就需要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事实,把那些凭自己的力量根本达不到的目标从脑海中卸载掉;同时适当地降低自己的期望,从而减轻自己的思想负担。和自己和解,和世界和解。
然而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点难。因为这涉及到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调整。同时,还涉及到对事物本质的认知能力高低。唯有实践和阅读,不断地增加自己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才能够敏锐地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住本质,否则极容易被带偏,迷失在各种纷芸繁杂的观点中无力自拔。
综上所述,世上没有绝对的完美。而我们,也只需要活成自己的所愿所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躺平,而是另一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