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点,不算晚,想来想去,还是在这个截止日期简单完成一下“作业”,不然,心里总有点不安。
上次并没有直接回答王怀玉老师的问题,只是分享相关的过程,学了复杂性理论之后,觉得恰切的认识总在不确定的岛屿中航行,一切可能都会不断生成,我们能做的,也许只是在选择和完善中让其更适合自己。
今天依然只是基于王老师“三方各有哪些经验或感受与我们分享?”展开一些关于“我们的今生”的我个人的思考。
其实,大家已经通过“寒暑假生活研究”“中国班主任研修学院第一期”“乡村班主任发展”等,处在我所向往、欣赏的中国教育者的“今生”之中了,甚至大家的体会比我更深刻。
我表达的关键词均来自于近期所写的几篇文章,它们依然以“寒暑假生活”为实践典例,依然有着伙伴们的共同创造和李教授的指点。可见,一个人的思维格局与当下的自己在做什么、想什么紧密关联,要想不流于狭隘、固化,势必不断更新,这也是“开疆破土”的意义之一吧。
NO1:纯粹触动内觉
2017年10月28日上午,对回校参加重阳庆祝活动的四位退休教师进行了以“班主任发展”为主题的深入访谈,以下是他们一些语言的摘录:
“我们那时候经济比较落后,流生特别多,但你要看看这些家长对于孩子寄予了无限的希望,你拉下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的一辈子”
“学生就是我的孩子啊!碰到什么困难,你就是他的爹妈,他的依靠”
“没有考评。全部属于自觉,另外经济上什么东西根本没有,没有班主任费”
“那时脑袋瓜挺纯的,不考虑金钱名利地位,就想着我不能让孩子今天哭鼻子明天就跑掉了”“那时我们学习也都很自觉,不要领导布置”
……
可见,这一时期,“纯粹”与“自觉”成为班主任群体熠熠生辉的“精神底色”,这在价值取向日渐多元、复杂的当代,已经日渐淡薄。而“中国最教育”若要发生,首先就需要让这样的纯粹与自觉化为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内觉”。个人认为,从自身角度来讲,至少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清醒认识。
1.职业选择的自我坚定。你愿不愿意做教师?不管愿不愿意你会做一辈子教师吗?不管愿不愿意你在岗一日会做有责任有担当的教师吗……如果你不愿意也做不到,那么,一切关于“自觉”“内觉”的讨论都毫无意义,作为愿意并努力做到的教育人,必然希望与你早日不在校园相见。
2.岗位价值的自我清晰。各位伙伴在阅读《中国班主任研究》的过程中,已经在关注“中国班级”“中国班主任”的特性并结合自己的实践形成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这是很好的开始,唯有认识自身角色、自己岗位的独一无二,才能生成动力,做出不可替代的精彩。我不多赘述,只提醒大家尽可以发挥两轮阅读中鲜明的比较视野,国际维度、历史维度、团队维度……在多维的比较中重新认识“班级”和“班主任”工作的价值取向,作为主体自觉开展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研究。
3.人生意义的自我追寻。当你成为了一名教师,成为了一名班主任,必须明白,您的生活、生命、人生从此不可分割。你想成为怎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成就怎样的人生都需要借助“班级”“班主任”“学科教学”来实现,不一定是唯一,但一定是你所拥有的最重要的平台!也或者说,你的班级建设得怎样、班主任工作做得怎样、学科教学组织得怎样已经意味着您在学生、家长、同事、亲友等每一个“他人”眼中成为了怎样的人。因此,你要想清楚你所追求的人生意义,才能明白自己该做怎样的教师、怎样的班主任。
当然,内觉是可以被唤醒的,这就指向于外在的推动了。被采访的退休教师们在谈及为何能如此纯粹时,除了时代的特殊原因(自然灾害,挨过饿的人会特别珍惜粮食,挨过饿的教师也特别悲悯学生和家庭),就主要是“老教师”“学校领导”“自家做教师的爷爷、爸爸”了。
而我们这群人,碰到了自发自觉组织“三无项目”李家成教授,无疑是幸运的!然后又有林进材等教授、各位报刊的编辑等,,他们都成为对教育有情有义愿意唤醒我们的重要他人。但是,我更想表达的是,假如碰不上呢?再来,假如碰上了,为什么我们“寒假生活群”“乡村班主任群”有五六百之众,独独大家成为“中国班主任研修学院第一期”的20个呢?归根结底,自我的觉醒和主动才是最重要的,我们需要去亲近和信赖愿意唤醒我们的人,除了人,其实还有文章、专著、项目,总之,不要放过一切可能让自己变得更清明的天地人事……而这,伙伴们都深有体会也都成为了自明、自省、自觉的代表,所需要的,是尽力去感染、传递给更多班主任。
NO2:融合更新格局
在读《中国班主任研究》序言的时候,大家都关注到了班主任“实践大众化”与“研究小众化”的巨大差异。我想,解决的途径之一就是我们班主任群体本身,要有研究的意识、能力和行动。内部若无火种,外部风力再大,又何以燎原?
然而,大多数一线班主任往往视研究为“高大上”的东西,觉得难以企及。而加入了“寒暑假生活研究”项目之后,很多人就会觉得研究并不那么高冷,甚至最好的研究只会在实践中生发。伙伴们也都明白这样的变化来自于哪里,在读后感中要么直接感叹“我们群里,有高校的教授、研究生,有一线的校长、名师……”要么,已经像王老师这样直接敏感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校教师、大学博导和在校大学生,各自承担着怎样的独特使命和角色?”新的研究格局的形成。
是的,我们要努力创设这样的“合作教育研究”新格局,像“你好,寒暑假”项目一样,中小学班主任与高校研究人员主体合作,尽可能地让教师群体、校长、家长、学生、教研员、教育行政官员、社区人士等加入。
这样的格局,才能使研究更好地从教育学发展的立场出发,才能让一线班主任的实践感性与专业研究人员的理性更好地交融并转化为当代班主任所迫切需要掌握的专业能力素养,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等才更可能得到开发和运用,更具学术性的研究成果才更有可能形成、积淀和传播……
尤其要强调的是,大中小合作教育研究,需要以“生命.实践”的价值取向激发合作内动力,是他人的“生命.实践”与自我的“生命.实践”,在合作研究中的交互转化和交互生成,是对推动各自生命更新式发展的彼此参与和介入。当然,也需要以研、学、做合一的机制建设合作研究共同体等。
NO3:实现“中国最教育”的开疆拓土
“寒暑假生活研究”创生了独特的运行方式,与班主任研究的普遍现状相比,其最亮的色彩是“学术性与实践性高度融通”,李家成教授称之为“教育性实践”。“中国最教育”的开疆拓土因此变得简单,即以这种教育性实践为“支架”!
教育性实践的魅力大家都已深有感知,且这种魅力本身就是大家共同创造的,也无须多说。如果为避免本小节内容太过单薄,再做一些强调的话,那就是一定要围绕“促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核心目标,将起点建立在“为了学生”的教育敏感之上,促成研究个性的形成——在我们的中国、我们的“班级”背景之中,基于问题的,基于独特资源发现的,基于成长新空间的,基于成长愿景预设的……既穿梭和编织于相关研究已发现的班级岗位建设与学生组织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班级主题活动及主题班队会、对社会性和自然性资源开发等结构性领域之中,又能不断进行内涵的深挖与开拓。至于“过程要加强学术理性与情感共鸣的交融共进”“本质要体现教育创造与真实发展”,我在“长沙全国论坛”的会议综述中都已阐述,实不宜再过多重复。
总之,让大学教师走出书斋,让中小学教师的视野能跳出眼前的“事”,共同携手去开拓生命的牧场,在主动深度的介入、融入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美美与共的“中国最教育”,实现各自的更新式发展,是我们这群人正在享受,也需要花大力气继续共同创造,让更多人享受的的、永恒的“今生”!
后记:
写着写着,头不痛了,没有鲜花的情人节也变得温情了……很喜欢“开疆拓土”这个词,大约明天写学校计划还要用上!不到之处,敬请伙伴们指正!祝新年快乐!2018红红火火,美好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