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豆瓣上有个帖子被网络热议!
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怎么长成这样的,
仔细想想,背后的父母可怜也有可恨之处。
最失败的教育,
是一般家庭却养出了富二代。
豆瓣上有一位网友吐槽自己10岁的侄儿,这位小侄子学习成绩非常好,奥数、围棋、轮滑、英语口语等全方位出类拔萃,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呀。
重点来了,小侄子说他爸妈不配有他这么好的儿子。
以下是原贴截图,保你刷新三观!
1.高于家庭实际的富养最容易养出白眼狼
前段时间的热帖《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的暑假》,仔细算来真是不夸张。可月入不到一万的家庭,学奥数、钢琴、画画、围棋、轮滑、英语、跆拳道、游泳、夏令营、游学,也成为教育标配。给孩子投入高教育成本,本来不是坏事,但超出家庭经济实际水平,就很容易出事。
去年有这么一则新闻:妈妈含辛茹苦打工给儿子最好的物质条件还送他去日本留学,自己连饭都吃不起了,儿子却在日本过最奢侈的生活。最后妈妈被回来要钱却要不到钱的儿子一怒之下捅死了。
有很多孩子炫耀着诗和远方,却不在意父母尚在苟且,就是习惯了被过度富养,家庭关系失衡,他们一般是十分看不起自己的父母。
父母都希望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让孩子能有更开阔的视野、多元化的体验,能享受更美好的人生,但一个孩子的内心是否富足,并不完全是由物质决定,而是一个家庭对待生活的态度。
黄磊说:富养穷养,都不如用爱滋养。在爱中培养出来的孩子,也许不那么拔尖,却能够敏锐地感知捕捉生活的精彩,也能自由畅快地表达自己的爱。
崔玉涛说:穷养是让孩子富有创造性和勇于承担(少灌输经验),富养是让孩子多理解多接受一些(文化修养),并不是指物质上的限制和拔高。
2.中国式精英教育教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虽然这孩子的父母值得同情,但仔细思量,这不过是利己主义者们培养出的精致的新利己主义者的案例之一。
客观地说,这个孩子自主、自律富有主见——学英语是为了以后能出国留学;学围棋是为了锻炼自己大脑;锻炼身体是为了让身高突破家庭基因的束缚。
有些评论说如果遇到这样的孩子简直要偷笑了,前提是没这么冷血。
有位老师评价:“我希望有这样的学生,但是我不想有这样的孩子”。
为何成为热帖,最大的原因是这个孩子冷血冷静冷漠得不像个孩子,功利主义深入骨髓,完全不讲感情,只论对错。
除了父母自身寄希望孩子带领他们跨越阶层的灌输,还源于中国式精英教育,从幼儿园大班起就层层筛选,用各种考试竞赛优胜劣汰出所谓尖子。学校唯升学率的指挥棒和父母争做“人上人”的教育动机,都令一个孩子失去童真和感性。
功利的教育、焦虑的父母、空心的孩子,是现阶段的奇怪现象。所以学校需要围起铁丝网,心理咨询师接待越来越多,越来越低龄的来访者。
3.家长的格局大小决定了孩子的道路宽窄
很多评论说这孩子虽然聪明,能有“小成”,但因为自私的品质,“大器”绝对成不了。
Zoe也这么认为,但错并不完全在他,因为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道路。
很多父母觉得给孩子吃好喝好兴趣班上好学区房买好,就是对孩子好。然后自己躺在功劳簿上数落孩子,我付出这么多你必须给我100分来报答。所以这孩子也用不学习来要挟父母。
孩子也有独立人格和内在的感受,很多父母不懂得尊重和倾听孩子的真正需求。
都说生二胎是为了给大宝找个伴,看似非常伟大,那生第一胎是为了什么?
作家刘瑜被问,为什么你决定要孩子?她用了一个很常见也很偷懒的回答:为了让人生更完整。被反问:这岂不是很自私?用别人的生命来使你的生命更“完整”?
但你真想不出一个不自私的生孩子的理由,因为你根本没问过孩子本人。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过是为生孩子这个选择承担后果而已,谈不上什么“伟大”。 所以生不生二胎虽然理论上不需要大宝同意,但也别给他道德压力必须热烈欢迎。
这个小侄子的妈妈整天给他做一桌子菜,可能是要大补他的身体,但孩子却宁愿把钱省下来买无人机——可见他的真正需求是被拒绝的。
他也讨厌他爸和人炫耀他围棋下的多好,晒他吃饭的照片,希望他爸可以安静点,带他出去看看——孩子的要求没有错,他希望有更大的格局父母却给不了。
家长的格局越大,孩子的路越宽广。
前几天Zoe的那篇《90后网瘾少年入选福布斯榜,妈妈只做了这两件事》,彭楚尧的妈妈和韩国六个哈佛子女的妈妈全惠星一样,坚持自我成长,与孩子有效沟通,引导孩子“向大人物学习、尊重小人物、贡献社会”的大格局,才能培养出成“大器”的孩子。
总之,并不是想说错全在父母,只是身为父母的角度来看,有些方面是需要警醒的——正确的穷养和富养观念、不急功近利的教养方法、民主而与时俱进的父母,才是孩子真正需要和热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