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一色
序
午夜的街道,街灯、穿梭的汽车和雾气笼罩的街道。
这是11月底的一天,她又是最晚离开公司的那一个。
风很大,北方冬天的大风直接透过围脖灌到脖子里。
她觉得冷,但更觉得无聊,于是从包里掏出一根香烟,背过脸,点燃了。
这时候,背后有个声音喊她:“嘉华, 真的是你啊!”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的声音。这声音夹杂着寒风,从围脖灌入直吹到她心底,不禁使她打个寒颤;她回转脸,街灯下,一个身影快速向她靠近,迟疑片刻,下意识加快了脚步,一缕青烟顺着她的指尖,随风飘在身后......
身后的脚步声戛然而止。
“磨蹭个啥呢?快点呀!”嗲声嗲气的声音,从停靠在一旁的奔驰轿车里传出。
嘉华隐约看见一位身着红色大衣,长发飘飘的婀娜女人走出轿车,上前挽着她前夫卓轩的胳膊,相拥消失在夜幕里。
嘉华回到冷冷清清的家,将随身的包和门钥匙放在玄关处小桌上。
此时的她完全没有一丝睡意。拖着疲乏的身躯,迈着有些沉重的脚步,她徐徐移向小吧台,伸手拔弄了下吧台前的可旋转的高脚椅,漫不经心地抬起一条腿,倚坐在椅子边沿。斜靠着吧台,顺手取下倒挂在架子上的酒杯,倒了小半杯红酒......
思绪回到5年前——
第一章 心不由己
嘉华毕业于京城的一所名牌大学。通过关系,她留在了京城,机缘巧合进入到了当时她前夫卓轩所在的某机关事务管理局工作。
这是一份让人羡慕不已的工作。
卓轩,京城某名牌高校毕业,有一份稳定并让人垂涎的好工作,还是官二代;这样一位看上去风流倜傥,一表人才的帅小伙,无论走到哪都是妙龄女郎追逐的对象。
卓轩和嘉华的父母在京城都算是高干,且两家的父辈是世交。小时候的他们偶尔也见过面。
青少年时期的卓轩,就被嘉华的美貌、弹得一手好钢琴和善绘画所吸引,现在哪能放过这样的机会。
从嘉华进单位和他成为同事那天开始,为讨得美人欢心,这位有资本又颇会撩妹的官二代,隔三差五送鲜花、请宵夜、看电影等等“十八般武艺”全用上,每天热情不减,从没有停止过追求她;还时不时到嘉华家坐坐,美其名曰看望她父母,这是常态。从而讨得她父母大人心花怒放。
不久,卓轩调到了嘉华科室,并荣升为了嘉华科室的副主任,成了她的顶头上司,相互间一举一动更加“透明、清晰”,谁也逃不过谁的眼皮子。
尽管嘉华觉得卓轩对自己还是一如既往地穷追不舍,但同时她也发现他经常在外沾花惹草。
时光荏苒,一转眼三年过去了。
嘉华未嫁,卓轩未娶。
嘉华爸妈少不了成天唠叨说,这样的人家,这样的男孩,你不嫁,你想嫁给谁?
在爸妈眼里,卓轩无论家境、经济条件还是本人各方面条件,都是无可挑剔的。但嘉华心里很清楚,卓轩是个什么样的人——典型的官二代,知道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家庭背景,自身优势,讨好并周旋女孩们之间,他身边从来不乏风流韵事。无论两家的父母怎样催促,让她与卓轩确认关系,她始终无动于衷。
父母哪能知晓,在她的心里始终还装着另一个人——海峰。
那是一段多么刻骨铭心的爱呀,一幕幕幻灯似的在眼前映过......
海峰是嘉华的大学同班同学,是她的班长。
海峰,家在农村,爸爸在他初中毕业那年因病去世了。他家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老三,两个姐姐虽然早已出嫁,却也因为弟妹多未成年,娘家里日子过得窘迫,也时常拿钱回来贴补家用;两个弟弟初中未毕业,早早就辍学了,到外面打零工——这一切全都为了供海峰读书。
海峰,是他们村第一个考上京城重点大学的学子。村里人都引以自豪和骄傲。他很清楚自己是如何走出他们村、如何读完高中、又如何完成大学学业的。但他的身世,从他脸上无论如何都找不出任何一丁点痕迹。
海峰在大学期间,非常刻苦用功,自信、有责任、有担当,积极向上。
而嘉华,土生土长京城本地人,高干家庭出生。
他是班长,嘉华是班上女同学中长得最漂亮,性格外向,能歌善舞,会钢琴绘画的不可多得的一位极讨男生喜欢的女同学。他俩还同是学院诗社成员,共同的爱好——诗歌,把它们系在了一起。
从大一到大四,在校园每个不起眼的角落里,都是留有他们的足迹。
临近毕业找工作,嘉华向她爸爸摊牌,想让爸出面帮忙,把海峰留在京城。爸妈在得知了海峰的家庭境况后,坚决不同意。
毕业那年,海峰是他们那一届的优秀毕业生,她虽说成绩不是太好,也顺利地毕业了。
无奈,海峰只好回到了他家所在的小县城,找到了一份建筑公司负责现场施工管理的工作。俩人只能天隔一方。
海峰在校是学习尖子,专业知识让在他在工作上如鱼得水,很快领导非常赏识他。
小县城离京城400多公里,火车大约7小时车程。那时还没有高铁,他们俩大部分工余时间就耗在了那穿梭于两地的绿皮火车上。
当然,嘉华与海峰的私下交往是瞒着父母的。由于生性活泼的她,钢琴绘画、作诗,样样能行,工余时间参加活动较多,时间比较自由,这就给他们的私下约会创造了很多机会。
一年后的夏天。海峰他们公司与一个有实力的大公司联营,合作中标了一个海外项目,工期五年,他有幸入选加入这个项目的管理工作。
海峰启程赴海外的那天,嘉华专程赶往小县城送他,并一直送他到距小县城100多公里地的机场。
随后的时间里,他们只能靠书信和现代的网络工具保持联系。
海峰在海外的项目进展非常顺利。
这年秋天,在海外工作二年多后,海峰得以准假,回国探亲,久别重逢,这使他们俩格外兴奋不已。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