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的概念,都有广义和狭义的层级之分。由于生活的广度较小,研究的宽度深度不大,我们被影响的,常常是概念的狭义定义。
昨天,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李松教授给我们讲了《艺术的十个关键词》一课。他从经济、装饰、宗教、政治、技术、历史、记录、玩赏、符号、心灵等方面讲了十个艺术的基本属性。李松教授学养深厚,深入浅出,交流十分愉快。特别是临结束的几句点题之言,对我们既是总结观点,更是忠告。
李松教授指出,国家美协100万会员,每天都在进行严肃的创作和研究,维护着艺术的高雅美好,这才是艺术的主流。我们必须警惕,并不是那些不入流而有时间搞怪的小部分才是艺术。李教授醍醐灌顶,提醒我们在开展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有整体的艺术观。这个定位至关重要,说明李教授深谙普通民众的艺术心理,并且提出了作为研究者的告诫。
李教授浸入式的艺术教学,提纲挈领,佐证充分,十分清晰易懂。昨天的课,今天回忆起来,仍有十之八九牢记心中。
由于前段时间自我加压,身体正在调整期,这次来学习,也是抱着好好听课,好好体验北大课程的预备。果然,不仅大课高屋建瓴,辅助的小课也很好地涵养了我们。参加培训无数次,从没有过像这次这样天天、全天上满时间,却仍充满期待,不知疲倦的状态。
然而,听课并不能替代读书。一周下来,三日不读书自觉容颜尽失的感觉非常强烈。索性起床,皮衣小读几页。很幸运很满足的是,身边总有想读的书,伸手即可够着。今天读美国人休斯顿史密斯写的《人的宗教》。我喜欢读外国人写的中国书,试图和他们一起用第三只眼客观审视我们每天习以为常深陷其中不能抽身整体观察的生活。
书中提到,宗教的整个历史并不都像玫瑰花绽放一样讨人喜欢---通常它充满了粗暴和野蛮。智慧和慈悲是间歇出现的,最终结果是非常模凌两可的。
从这一点的关注和认识上,和李松教授昨天关注“大概念”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