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这个词,是从日本的一位作家那里流传过来。刹那间,各大出版社都搭上了极简的车,各种极简类书籍层出不穷。微信公众号们也蠢蠢欲动,一个个说自己是极简主义倡导者。其实这从日本传过来的名称和主义在本土也没怎么多受欢迎。
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现在已经炒的沸沸扬扬。关于极简的书实在是太多了,有名的基本上都是日本作家写的,或者是打着日本作家名号的书。比如《断舍离》、《极简生活》等等。
这些书的大意都是教你如何放弃一些事物,然后珍惜生命中真正有意义的东西。用简单粗暴的语言,和各种小知识叠加出的书,还都十分的畅销。以及靠洗书上内容做文章的公众号,也有很多人转载关注。
那么极简主义为何如此流行,受到众多人的追捧呢?我想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分析。
从极简主义倡导的风格看,东西小而精,朴素而自然是首要的。无印良品风就被奉为极简主义的代表风格。这种性冷淡风格十分适合小户型,颜色单一,设计简单,可以增加屋子的空间感。在白领买不起大房子,要不然租房要不然买小户型的当下,这种风格的流行十分易懂。
如果反过来,一百多平的大屋子,用极简风格装修,就会显得空荡荡。按照风水学,空荡荡的屋子是凶,不是活人居住的地方。极简主义在此就失去了意义,谁家愿意把装修成凶宅。不说风水学,自己呆在空荡荡的大屋子,只有单一色调的简单家具,时间久了也会害怕。
从极简主义倡导的生活看,东西能少就少,不要堆积,不要留恋旧物,不买无关的东西。其实不就是该整理就整理,该扔扔东西扔东西,少没东西,因为家小没地方放吗。整理是应该的,谁都不能生活在猪圈,垃圾也是该扔的,东西不乱买也都是常识。这些智商正常的人都会做的事情,怎么就成了主义呢?
这些事情不做的人,除了智商问题外就是没有生活能力的人,换句话说就是懒又什么都不爱干的人,才会任由屋子乱七八糟。有些是和父母住,依赖父母做这些,自己住后没人可依赖了,就只能乱着。
这些人大多是独生子女,在计划生育下,家长对于独生子女的过度宠爱和帮他们包办家务事是主要原因。看书才知道收拾屋子的,往往也就是这种人。
从极简主义倡导的社交方式看,建议社交要少而精,不做无意义的社交。那么什么叫无意义的社交呢?除了跟父母的社交外,无意义的社交被定为无法带来生活改变的社交。换句话说,提倡的是社交有目的。多认识人,只和有用的人交往,没用的人就算了。这种思维和现在流行的功利学基本一致。
越是浮躁的人,越想快些获得成功,寻找捷径,那么通过社交来获取自己想要的,总比付出大量努力要强很多。
因此社交这种本身动物都会做的事情,被人为分成有意义和无意义。成功也被定义成靠攀爬才能够得到。有人说,里面还建议和朋友家人多聚。这个道理其实谁都懂,跟朋友家人多聚,多想着朋友和家人,不是一个正常成年人该做的事情吗?
从极简主义倡导的精神来看,少关注物质,多关注精神。这其实和那些背着包,基本不拿钱去西藏旅行的文青们有什么区别吗?少说是关注物质是因为怕被物质所累,不追求欲望,是因为欲望无止境。其实就是没那么多东西,但还想要,又没钱。那么就极简吧,修行自己,告诉别人我是极简主义者,关注的是内在。
真的有能力的人也不会那么关注物质,因为他们想要的都能得到,他们的内心没有空虚到物质来填满。只有内心空虚,想要又没能力的人才用这些来安慰自己,以及创造自己的优越感。嘲笑那些追求物质的人:“你们都只注重物质,不注重内心。”可要是给他们想要的,他们也会毫不留情的收下。
一种主义的流行必然和一种社会现象相关。一个充满废话的主义流行,一定是和它所能带来的优越感有关。
因为穷,所以得看起来不那么穷。因为懒,所以得督促自己不能懒。因为没能力,所以就得找捷径。因为想满足虚荣心,就拿话语去安慰子经济说服别人。
与之相关的主义才会如此流行。
其实极简主义作为一种风格是相当不错的,只是被市面上这些书带偏了轨道,更被那些带着浓重优越感的人毁的差不多了而已。
(并不是说极简风格和主义不好,只是实在讨厌拿这个提高自己身价,满满优越感的人和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