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轻谁重》这一课主要是要让学生了解物体具有质量这一基本特征,并且有轻重之分。区分物体轻重的方法有掂量、称量。称量的方式更准确。
经过上一课《发现物体的特征》的教学,学生可以发现物体有轻重之分,并且可以用掂量的方式大致判断(学生能准确说出”用手掂”)。我在上一课反思中有提到学生对“比较重”,“比较轻”这些词的理解有难度。所以在这里我选择这样来让学生表达物体的轻重:“将最重的物体标“1”、第二重的物体标“2”、第三重的物体标“3”、第四重的物体标“4”、最轻的物体标“5”。数字越小代表物体越重。”课堂上检验学生掌握效果很好,也比较好记录。
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配套实验材料中的小橡皮和木块质量很接近,最开始是木块比较重一点;在器材的使用过程中,小橡皮会有一些损耗,会导致最终的测量结果在全班的结果展示上出现差异(小橡皮重、小橡皮和木块一样重、小橡皮比木块轻)。这会直接导致学生对物体的轻重排序出现不统一。这样的结果不利于学生理解“称量这种方式能准确判断物体的轻重”这一结论。所以,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课前测试器材的重量并作适当调整(可以保证质量接近的2个物体在称量时差距在2个回形针及以上)以减少器材磨损导致的测量结果不一致。
2.配套的实验器材里有相同材料不同大小的橡皮,还有体积相同的塑料块和木块。那么本课里应该有渗透:①相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大的比小的重;②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大小相同的情况下,质量不同。这两个思想。但是我的课堂时间安排有点问题,学生完成称量后剩下的时间就只够学生汇报和总结。来不及挖掘这些信息。但下课后抽问部分学生时,他们还是能答出接近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