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怀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来到怀化市中方县新路河镇湾溪口村新路河学校进行为期十天的支教。
在人生中有许多际遇,沉淀在心里成为永久的痕迹。与孩子们相处的短短十天也成了我们难以忘怀的回忆,我们带走了行囊,带不走的,却是那颗始终惦念的心。
“愿岁月静好”
刚到这里时,竟招到了四个班的学生,这是我没有想过的。陆陆续续又来了些孩子,前后将近一百四十人。得益于社会各界的援助,新路河学校并不像印象中的支教点那样破旧颓圮。走进教学楼,教室的墙面还算干净,多媒体的教学设备也让人觉得眼前一亮,教室里没有风扇,随意耷拉着的几根电线吊着四个灯泡做照明用。
“老师,点我点我!”班上的课堂氛围总是特别活跃。从英文单词到数学练习,从学红歌到背古诗,从画画到写作,孩子们不论何时总是“斗志昂扬”。
盛夏蝉鸣声声,乡村夏日炎炎。中午,几个孩子用作业本扇着风,不时扬起额前的几缕发丝。
“吃饭了吗?中午为什么不回家呢?”我看着正在埋头画画的杨娜。在后来的交谈中,我了解到部分学生家离学校较远,二十多分钟的车程或是步行一个多小时,午饭就近吃点粉面,中午在校园里互相嬉戏或小憩。学校里只为五至九年级的学生安排住宿,这些低年级的孩子中午只能在教室或操场上自娱自乐。而部分留守儿童,放学后要是错过了班车只能独自步行回家。
“那你们离家这么远,为什么还想来参加这个暑假班呢?”我略带好奇地问。
“我想好好学习,以后要挣很多很多的钱。”杨杰不假思索地给出了回答。他后来告诉我,因为爸爸的腿当初受了伤,但家里无钱医治所以落下了腿疾,家中三姐弟还有爷爷全都靠母亲一个人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
我抬头看了看班上其他的孩子,每个人都经历着不一样的故事,但却同为向往知识,改变生活而来到这里。
“愿陪伴常在”
每天唤醒我们的,不止是山间欢快叽喳的鸟叫声,还有肆意荡漾在校园里的孩子们嬉闹时的欢笑声。
一听说要玩游戏,孩子们便像出笼之鸟,欢脱活泼。孩子们有组地“火速赶往”操场,大部队开始了“预谋”已久的“动作大片”。
“第一个游戏是‘神笔马良’,所有队员拉住绳子的末端,在不接触毛笔的情况下,在纸上写出‘爱国文明’四个字,用时最短的队伍即为获胜方。”教练员叶晨把游戏规则告诉这些雀跃的孩子们。
第一次面对这样新奇的玩意儿,杨娜目不转睛地盯着这只“神笔”,小心翼翼地用指尖触了一下“笔头”,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大家把绳子绑好,提来了水,摊开画布。一切准备就绪,孩子们笔挺地围着画布站一圈,谨慎地攥着绳子,生怕惹得这只“神笔”不高兴了。
“三二一,开始!”孩子们恐后争先地行动起来,“点,横,撇,捺……”异口同声地叫着。大家动作协调一致,有条不紊,随之响起的是一阵阵兴奋的欢呼声。
“一二三,茄子”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容在此定格,后来我把这张合照发到了群里,他们说这真是很珍贵的回忆。
你划我猜,齐眉杆,叠报纸……孩子们在游戏中不亦乐乎。山里的生活总还是单调,一样的地点,一样的伙伴,却有如此大相径庭的玩法,孩子和志愿者们在这些多样的素拓活动中一点一点地攒下了情谊。
“愿前路安稳”
每天的课程结束后,志愿者们会进行部分贫困孩子的家访。
“沿这个斜坡一直往上走,那半山上的小木屋就是她们的家。”副校长杨小兰带着我们前往丁青青和丁森萍的家里。淫雨霏霏,使本就坑坑洼洼的黄泥路更加泥泞不堪。
两张小床拥挤在这间阴暗潮湿的卧室里,丁奶奶拄着拐杖倚门而坐,几缕微弱的光线穿过残破的屋顶落到了乌黑的灶台上,照得厨房亮些。走进中堂,已经发黑的旧木板上贴满了两姐妹的奖状,桌上放着丁妈妈为我们特意买的水果和饼干。“自家平常都不舍得吃的东西干嘛给我们买?”面对杨小兰略带责备的玩笑话,热情的丁妈妈也只是憨憨地笑了笑。
丁青青读初二,妹妹丁森萍上五年级。姐妹俩成绩优异,活泼开朗也懂事乖巧。父亲独自一人远赴浙江打工维持生计,肩负起养育妻儿和赡养老人的重担。母亲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平日里和蔼可亲,发病时却像脱了缰的野马不受管束,竟还曾赤身裸体地出门去。好在长期的药物治疗后,近年来精神状况还算稳定。家中两位瘦弱的耄耋老人也已拄起了拐杖,一家老小共同守护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小屋。
“希望青青和森萍能好好学习,以后考个好大学,也能有个好出路。”志愿者汤洁玉对两姐妹鼓励道。
“那怎么读得起。”奶奶说着苦笑了几声,泛红的眼眶里尽是说不出的无奈。面对这样的回答,我从错愕慢慢过渡到了淡然,“在这样的地方,到底还有多少孩子的未来变成了贫穷的牺牲品?”
“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让家里人都过上好日子。”这朴素的憧憬是姐妹俩的约定。
给这俩姐妹留下了些书包、本子和笔等文具后,我们正打算离开。丁妈妈却追了出来,手里提着本应放在桌上的水果和饼干。再三推辞下,丁妈妈才答应了把东西留给姐妹俩吃。挥手告别,她又憨憨地笑了起来……
“愿故人不散”
我不知道离别的滋味是这么凄凉,我不知道说声再见要这么坚强。
“姐姐,你们什么时候走,明年还会来给我们上课吗?”杨燕的眼睛瞪得溜圆。
“姐姐……有机会也想来。”我的目光下意识地扫向了别处,与孩子们这些天难忘的相处又浮现眼前。
“那你会来吗?我明年还能再见到你吗?”我心里咯噔一下,笑容僵在了脸上,她的追问我竟不知该怎么回答。
支教的最后一天,孩子们竟“群起而攻之”,纷纷围上来索要志愿者们的QQ号、微信号和手机号。孩子和志愿者们互相送了点小礼物,总希望能留下些什么藕断丝连的联系。
下课铃响,夕阳将孩子们远去的背影拉的好长,湿润的眼模糊了记忆。
夜幕降临,我们抓住这最后一点儿时间,用力地把这个曾装满回忆的校园记住。可失掉了孩子们嬉闹时的笑声,无精打采的校园里似乎多了些许落寞。学校旁边的沅水波光粼粼,远处的稻田都笼上一层温柔的夜色,覆盖了点点的万家灯火。每一个场景都像记忆中泛黄的老照片,温暖而苍凉。
返校后的生活好不热闹,和同学朋友们的约会接二连三,而一个陌生的来电却让空气都沉默了。“姐姐,我是夏丽娟,还有我哥哥程宇航,我好想你们呀。”
“之前说要唱歌给你们听,我现在给你们唱好不好?”程宇航抢过电话。孩子们童真的笑颜一股脑儿地涌进我的脑海里。
“因为刚好遇见你,留下足迹才美丽。风吹花落泪如雨,因为不想分离……”不知怎地,我竟毫无防备地湿了眼眶。思绪又回到了那静谧的小山村,那琅琅书声的教学楼,那繁星满天的夏夜……
作者:何红娟
编辑:汤洁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