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所好,下有所效。从古至今,这可以说是真理了。上层统治者的一个爱好或行为,很轻易就影响到一方,小到一个集团和阶层,大到整个国家和社会。
我们就来看看,举几个例子:
1.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这句话呢大家耳熟能详,但主人公是谁呢? 《楚王好细腰》出自《墨子》,原文:“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翻译过来,就是说:从前,楚灵王喜欢他的臣子有纤细的腰。所以朝中的大臣,都是每天吃一顿饭用来节制自己的腰身,先抑制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扶着墙壁才能站起来。到了第二年,满朝文武大臣们脸色都是黑黄色了。
2.桓公好紫衣,国中无异色
第二位登场的是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故事出自《韩非子》。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
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再看白话文:齐国国君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整个国家的人们全都穿紫色衣服。在这时,五匹本色丝绸抵不到一匹紫色的丝绸。桓公因这事而犯难,对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色衣服,紫色的衣服就非常贵,整个国家的百姓都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没个完,我该怎么办?”管仲说:“君主您想制止它,为什么不试着不穿紫色,对左右的人说:‘我非常讨厌紫色的臭味’。一旦正好有穿着紫色衣服进来的人,桓公一定要说:‘稍微退后一点,我讨厌紫色的臭味。”桓公说:“好。”
在这天,宫中侍卫没有穿紫色衣服的;第二天,国家之中没有穿紫色衣服的了;三天过后境内没有穿紫色衣服的了。
也有一种说法,齐桓公好衣紫,这本来就是齐桓公跟管仲的谋略,目的是为了降服周边盛产紫草的莱、莒两个小国。
3.宣德喜蟋蟀,百姓捉促织
明朝宣德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爱好斗蟋蟀,弄得大臣们纷纷发动老百姓逮蟋蟀给皇上进贡,《聊斋》中还专门有一篇《促织》讲这个事情。
对于皇帝来说,玩物丧志的爱好往往会导致民不聊生,祸国殃民。有时候哪怕你想带个好头,都有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
因为社会上从不缺乏一些察言观色揣摩上意甚至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人。
清朝嘉庆皇帝崇尚节俭,穿的朝服居然打补丁,提倡节俭本来是好事,可大臣们为了迎合皇上,得到皇帝的欢心,纷纷效仿,也都穿上旧朝服,甚至故意把新朝服弄破了打上补丁,本想节俭,可结果反而更浪费。
“人君生当谨嗜好”。中国古代皇帝乃一朝天子,往往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君王的个人爱好往往会带动全国人民的爱好。常见的古代帝王爱好是女人美色,或者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但有的皇帝的爱好就莫名其妙,有些怪异。比如:
专爱偷盗的汉桓帝(解决梁翼)
好扮乞丐的北齐后主
过生意瘾的南齐废帝
玩球斗鹅的唐僖宗
喜欢摔跤看戏的后唐庄宗
爱蟹如命的宋仁宗
宠猫如痴的明世宗
引绳削墨的明熹宗
喜欢玩cosplay的雍正帝
这些问题的背后,第一个是反映了古代权力(王权或皇权)的至高无上。别黑白定于一尊,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第二个呢,则是选官制度问题,是亲贤臣要真才实学还是会溜须拍马投其所好的人呢。逢迎的可能很容易上去,而干实事的正直的则可能成为异类受打压。
最后就是社会导向意识形态主流观点风气问题。身处染缸易着色,想要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何其艰难。所以有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典故,不同风气环境塑造不同性格追求的人。
我们现在社会也有同样的问题,青少年应该追什么星,崇拜什么人?是钟南山、钱学森那样的社会栋梁、无双国士,还是娘炮十足的小鲜肉、网红戏子?是潜心研究学成文武艺还是搔首弄姿追求一夜暴富?这个舆论风气导向很重要,直接关乎青少年价值观是非观的形成。
对于位高权重的人物来说,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须谨慎行事,因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被无限放大,容易掀起一阵风潮。
对于个体而言,修身养性不忘初心,立志成才实干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