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修行系统是从王的层面回归到抛弃物质,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的层面,而且这个绝对自由的层面又不是个人的,是解脱全人类的苦难的自由精神的层面。佛陀的层面与我国传统的哲学家老子《道德经》的层面是一致的。但是在具体的修炼和操作上有所却别,因为由于他们两个的出身和职业决定了他们的修炼体系的不同。佛陀出身王家,身为王子;而老子出身一般的贵族,职业是图书馆馆长。所以。决定了他们俩的修行系统的差别。
下面我们先了解一下佛陀出家的经历。以便于我们了解佛陀的修炼体系。
大约在公元前567年的一天夜里,在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也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境内,国王净饭王的王妃摩耶夫人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位男子骑着一头六牙白象从天而降。过了不长时间,年过四旬的摩耶夫人竟然意外的怀孕了。
到了第二年五月的一天,按照当时当地的古印度的风俗要回到自己的娘家待产。当护送他的队伍路过鲜花盛开的蓝毗尼花园的时候,摩耶夫人进入花园游玩的过程中,不觉动了胎气。这时,摩耶夫人手扶着无忧树,王子就从他的右胁下诞生。王子的诞生令国王净饭王十分的欢喜,他给王子取名为乔达摩·悉达多,也就是心想事、成梦想成真的意思。
当时印度非常流行给出生的孩子预测未来,作为国王的儿子悉达多王子自然也不例外。有一位相士就给悉达多王子预测,说这位王子如果做国王将会成为一位的转轮圣王,不过他很有可能出家修行成为一位圣者。这位相士名叫阿私陀,他预言太子将会成佛,而自己却等不到这一天,阿私陀于是悲喜交加。
在悉达多王子出生七天以后他的母亲摩耶夫人便去世了,悉达多王子自此就有他的姨母精心照料和养育。在悉达多王子幼年时,净饭王便为他请来了最好的教师教授他印度最高的学问,不久以后悉达多王子的学时就超过了所有的老师,他不但精通文学数学,还擅长军事谋略。
由于担心悉达多出家的预言,净饭王不让他接触世间任何的苦难,尽量的把人间所有的富贵都送到他的身边。悉达多王子十七岁的时候娶了表妹为妃,净饭王特别为他们修建了三所宫殿,分别用来防寒、防暑、防潮,用来在不同的季节居住,无论悉达多有什么要求,净饭王都会尽全力的去满足他。
虽然王族的生活忧郁而舒适,但是悉达多王子开始觉得非常的空虚。当他三次出游的时候,分别见到了白发苍苍的老人、肢体残障的病人和出殡的死人。回到了王宫,悉达多感到无比的困惑。他看到百姓的生活是这样的辛苦和艰辛,人生是如此的空虚和短暂,并且就由此产生了种种的疑惑。净饭王为此感到无比的忧虑,但是他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物质的享受来安抚儿子。但是此时的悉达多对这些都已经熟视无睹。
当悉达多第四次出游的时候,他遇见了一位出家修行的沙门。沙门告诉悉达多,自从你见到人间的苦难以来,在你的心中的问题就有了答案。但只要你仍旧沉溺在声色犬马之中,你就永远不会找到答案。人就行你在生死权就永远不会找到答案。悉达多听到这些以后便开始产生了出家的念头。
在悉达多王子29岁的那一年(有说19岁),他的妻子为他生下了一个男孩,悉达多为儿子取名为罗睺罗,罗睺罗就是“束缚”的意思。在庆祝罗睺罗诞生的宴会上,悉达多趁机逃出王宫,自脱衣冠成为沙门。
净饭王虽然多次劝阻,但是毫无效果,净饭王见悉达多出家修行的志向坚决,就派憍陈如、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阿说示五位侍者随同悉达多王子一同出家。
这个有关佛陀出家因缘的故事值得我们思考。
我们会发现这样不同人生起点:舜,和佛陀都到达了王的境界,他们俩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自小失去了自己的母亲,而孔子,老子两位圣人似乎是从小失去了父亲。也就是说。历史上取得大成就者似乎在童年都遭遇了不幸。这是否就是孟子所总结出来的伟人,圣人的修行这路呢?他是这么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命运(天)如果准备让某个人担任拯救某个人类危机阶段的重任的时候。一定会先让他(她)从小开始心志受苦难的折磨,一个人幼年期的苦难折磨能比失去父母更苦的吗?出生在一个离乱人不如太平狗的时代更苦吗?这样的命运,注定这个人需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心力的劳累,在劳累中磨炼他的身体,使其身体强壮。经常忍饥挨饿,体味人生的疾苦,能理解最底层人类的苦难,常常面临身无分文,寸步难行的境地,想做什么都要做不成功,这样惨绝的经历,是的伟人圣人的心志触动,性格坚韧性的到磨炼。增长了知识和能力。使他从一个本该平凡的人修炼成了一个能够带领全人类读过衰败灭亡难关的伟人和圣人。
前面我们介绍了舜自小失去母亲,被后母谋害,不得不离家出走,在江湖的游历中经历种种的磨砺,最终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地域,带领这中华民族先民渡过渡过了大干旱和大洪水的时代。保存了中华民族的火种的伟大壮举。
下面我们来分析佛陀如何通过出家修行,最后又教化天下,保存了在热带丛林中不至于堕落毁灭的古印度文明。时佛教文化得以绵延几千年而不绝,为人类渡过穷奢极欲的末法时代提供了法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