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写到此节,我放下了很久,因为对灵性的理解需要结合更深入的体验,更难以在文字里去完全表达这种理解。但如果要跟随身心的体验到位,估计这个读书也没法继续下去。所以,还是先来初级版本,以综述形式梳理相关概念和理解吧。
至于哲学界、心理界对于海灵格“灵性家排”的一些批评,以及坊间传言的家排的“神叨叨”,还是有待在进一步理解、体验及对比研究之后再做讨论。
良知是很多冲突的根源,解决之道在哪里?海灵格几本著作对这种伟大的灵性力量做了描述。以往,是按个体良知、集体良知、第三良知(或者叫伟大整体的良知、灵性良知)的次序编排,新书在个体良知与集体良知之间插入“超越”,这里我们还是遵循理解上的习惯,在个人良知与集体良知之后再来看这个“超越”,即原来称之为第三良知的部分。
但同时我也尽量理解,这个顺序上的调整,可能是从个人到团体到更大整体的连接顺序上来看,灵性是帮助个人联结到集体/家族乃至更大整体,灵性也是通过个人去经验,所以接在了个人良知之后。本节篇幅很短,主要用“红线”的隐喻描述了这种灵性与惯有的认知的区别,在此之前,我们仍然串起其他几本书来做回顾。
原著概念梳理
总的来说,几个概念及其关系可简要表述为:
1. 良知、灵魂与灵性都有不同的层面并在不同层面上相互对应;
2. 灵魂在个体和集体层面都承载着良知,以服务整体为使命;
3. 个人透过灵性这种觉知力与自己、他人、集体连接并与更伟大的整体连接(“与道合一”),连接本源的力量、探索未知、超越个体和系统良知,发挥创造力、达成身心和谐。
【超越】从第三良知到超越良知
老版《谁在我家》:定义了超越于个人良知和系统良知还有“第三良知”即“伟大整体的良知”。这类良知超越于个人良知和系统良知的法则。它“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要求我们努力修行。要我们摈弃对家族、宗教、文化和个人认同的顾虑”。“要求我们抛开已知一切”去跟随。
《在爱中升华》:将这种“第三良知”称为“灵性良知”。是在灵性层面觉察到的良知。“当我们甘愿臣服于心灵的移动时,便会觉知到正向的灵性良知”。心灵移动的本质“是一股来自心灵深处的带着爱的移动力量,它接受所有人和事物的本来的面貌。而灵性良知则与这股力量一致,以所有人和事物本来的面貌去接受它们并给予其同等的关怀”。“我们体验灵性良知的方式,与体验个人良知相似”。
升级版《谁在我家》:在“个人良知”与“家族良知”之间插入了“超越良知的界限”,作为良知之间冲突的解决之道,“通过承认别的良知与自己的良知是平等的,两个团体才会超越他们自己的良知而成长起来”,这跟前面讲的“灵性良知”接近,但这里并没有把它称作“灵性良知”或“伟大整体的良知”。
海灵格紧接着强调这是在“新家庭系统排列”中通过代表们的移动开启的、具有创造性的灵魂带领我们去到的层面——“一个不存在任何否定的爱的层面。所有人在这里都是不带任何良知的,是纯净的”。——“不带任何良知”,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不再提任何叫法的“第三良知”了。
【区别】不同良知最大的差别与限制在于它们的爱的广度
《在爱中升华》:
“个人良知意识确保我们归属于一个涵盖范围有限的群体之中,并不考虑任何不属于这个群体的人。以此看来,在带来连结的同时,它也造成了分离。因此,除了给与爱,它也给予拒绝。”
“集体良知作用的范围较个人良知更为扩大,涵盖了家庭或其他群体中的所有成员,当成员中有人被排除于系统之外,集体良知便会发生作用。因此,集体良知的爱涵盖更广。”
“相反,灵性层面的良知意识,则对所有事物一视同仁。灵性良知意识超越了个人良知与集体良知的限制,而同等对待每个人。”
【灵魂】从与良知层次对应的灵魂到以服务整体为使命的灵魂
《心灵活泉》:本书中描述的灵魂有不同的层次与面向,可以选择对抗、融入与超越。三个层面的灵魂(身体的、家庭的和伟大的)与三个层面的良知(个人良知、集体良知和伟大整体的良知)对应。这里我理解灵魂是联结的媒介和载体,良知是媒介负载的内容和关系运作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后来为什么不提第三层次的“良知”,大概正是因为在这个层次和境界上,良知的“内容”变得“超脱”了、“动力”变得“无为”了,也就无所谓“良知”了。
“灵魂包括多个层面:身体的灵魂、家庭的灵魂与伟大的灵魂”。
“灵魂的运作远远超出身体之外,与周围产生交流,否则也不会新陈代谢与繁殖”。
“灵魂不单只是身体的延伸,灵魂更延伸到家庭之内,使我们联结家庭成员和亲族。正如灵魂与身体在身体一定界限内达成一致,灵魂也在一定的界限内与家庭达成一致,并引导着家庭”。
“灵魂更会超越家庭之外,联系其他群体与世界成为一体,变成一个伟大的灵魂,在这个伟大的灵魂中所有相反的都会被化解,在那里没有老幼、大小和生死之分,在那里全都化为一体”。
“灵魂却有一部分是对抗着自己本身,这一部分也对抗身体,对抗家庭,甚至对抗伟大的灵魂。我称灵魂的这部分为‘自我’(ego)。这个‘自我’却可以融入身体之内、融入家庭之内,融入伟大的灵魂之内”。“对抗”产生身体机能上的毛病,“融入”就是治疗的方法。
“把自我融入更伟大的领域,我们可以理解为‘谦卑’,而这份自我对抗也可以理解为无理要求。谁做出无理要求便会失败,谁融入更大的整体便会被承载“。
《遇见真理》:
“灵魂是让所有活着的事物紧密相连并推动的一种力量。”同时,灵魂与生命又是可以分开的,生命归属于个人,而灵魂却“不是属于个人的”。
“灵魂让生命的有机体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并让他们相互影响,让局部去服务于更大的整体。”“我们活在灵魂里,却不拥有它。”
“灵魂就是在服务大的整体与合一,为了要去维护、发展、扩展这个整体。这是来自于成长的使命,也是来自于一种为了更大的发展,持续连接小的个体到大的团体之中的使命,当我们观察到这些使命和他们在个人行为之间所造成的影响时,就会明白这一切都是因为‘爱的序位’”。
从上所述,这里不再分述不同层次的灵魂,而是强调灵魂的使命就是帮助个体实现与团体、与更大的整体联结。
【灵性】灵性是对超越于个体的宇宙法则的经验和觉知
在最老的《谁在我家》及《爱的序位》中,并没有特别提及灵性。《在爱中升华》的导言部分,一开始就提及“灵性的观点”。
《在爱中升华》:
“灵性的洞见”“来自于对宇宙法则的作用过程和影响结果的观察”:“所有生物移动的动力都是来自于外界”,“每一个移动,特别是生物的移动,都包含着意识性和目的性”。“每一个移动都来自于道的移动”。“未来是过去的一种延伸、完成的状态,移动是由过去导向未来。对我们而言,移动万物的力量超越了我们能够理解的范围,所有思考的动力也来自于这股无可比拟的力量”。——在这里,“灵性”被描述为“与道合一”的“更大的觉知”。
《遇见真理》:
“灵性是同时连接物质世界与对立非物质世界的,以及超出此层面的更多元次的世界。灵性意指我们的意识,它包含想法、动机与知识,以及理解、洞见、自我投射与作出选择的能力。意识同时意指着那些能将过去的某些带回当下的记忆,意识还有一个本领,就是像光一样,快速地搭起距离之间的桥梁,以便我们与外界的人或不同个体之间建立感官知觉。”——在这里,灵性被定义成“意识”和“感官知觉”。
“人类的灵性也要屈从于外界的规则。人类灵性与这种施加规律的灵性是不一样的;譬如:它规定我们思维运转的分类,好比时空的分类,因果的分类或逻辑规律的分类。”——**在这里,灵性被分为有局限的“人类的灵性”以及“无限的”、超越于个人心灵与智力之上的“灵性”,后者是所谓“更大的灵性”,“用来代表那个超越我们智力所能企及的范围以外的广阔的存在。” **
同时,海灵格指出,虽然“灵性”难以理解,但“必定是那蕴藏在所有存在背后我们所经验到的那股创造性的力量”。强调这股力量是可以被“经验”的,这种经验和感知的能力就是灵性,它是具有创造力的,不受现有认知和智力的局限,是探索和联结未知的。灵性掌握了“更深层的本质”,透过灵性就可以与“创造性的根本力量”“深深的连接并为之服务,特别是当我们意识到这种连接时,且与之共振的时候。”
如何与这股最源头的力量共振?灵性如何达成?
——“答案是:藉由归于中心。”
“当我们臣服于这个指引,信任且不质疑;同时也对这臣服保持警觉,并在其中保有创造力和觉知力时还能穿越它,那就是归于中心。”灵性就在这个过程中达成。
【红线】个人良知与灵性力量
新书用“红线”比喻解开良知谜语、超越良知界限的探索之旅:右手中的红线坚韧但是太短、不能牵引我们走得更远反而总是把人带回起点,但我们对它熟悉而忠诚;左手中的红线纤细但可以带领我们走出迷宫,需要我们去感受它的牵引。这里右手的红线就是个人良知,左手的红线就是灵性的力量。
“在关注和爱中我们会感受到,同等地关注善与恶、超越清白与过错,是怎样的感觉。我们一直跟随这根左手的红线前行,我们要时刻确定自己是否仍然跟随着这根红线,是否还能在左手中感受到它”。
“我们要在深深的宁静中去感受它,远离急躁。不要自己贸然前行。我们会感受到被它轻轻地牵引。直到过了很长时间之后,我们会在远处看到从迷宫出去的道路如同一道光芒。借助光,我们几乎到达目的地”。
“我们知晓我们与一切的存有和本然的它们是合一的。怎么做?带着一种容纳一切的爱,乘着我们的源头之爱,与一切存有长长久久地合一”。
来自哲学、心理界对海灵格“泛灵主义”的讨论(另文综述)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海灵格著作小串联1——家排发展概述
海灵格著作小串联2——现象学方法、序位法则
海灵格著作小串联3——家庭中的序位、家排中的现象学补充
海灵格著作小串联4——伴侣关系(一)
海灵格著作小串联5——伴侣关系(二)
海灵格著作小串联6——伴侣关系(三)
海灵格著作小串联7——伴侣关系(四)
海灵格著作小串联8——堕胎
海灵格著作小串联9——个人良知
海灵格著作小串联10——集体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