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为七个章节,从案例分析到解决方案,实施结果反馈,图文并茂。亲自带过孩子,或是为孩子的某些行为焦虑无助,试图与孩子形成良性沟通的家长值得一看。
所有的案例都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真实表现,非常贴近日常生活。
虽说作者是美国人,文化差异也多少在教育上有所反映,但是掌握本质的理念,再加以灵活运用,相信也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否定,他会感到困惑和愤怒。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理解他们。
作者给出了四条建议:
1.全神贯注地倾听代替心不在焉。2.用“嗯”“哦”“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代替提问和建议。3.说出孩子的感受代替否定感受。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代替逻辑上的解释。这一条是不是感觉和哄女友的状态相似?她们要什么也许并不是真正要那个东西,只要你愿意有那样的态度和她一起天马行空就好。同时要记住,孩子所有的感受都是可以被接纳的,但是某些行为则必须受到限制。比如,动手打人。孩子处于极度难过的时候,身体上的发泄可以帮助他们缓解痛苦,比如,大声吼叫,撕纸,扔枕头,最和蔼有效的方式莫过于,给他纸笔让他把愤怒画下来,乱写乱画都可以。二.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家长常用的措施不外乎这些:责备和问罪,谩骂,威胁,命令,说教,警告,控诉,比较,讽刺和挖苦,预言。这些方法既失控又效果甚微。本书提供了五个技巧:1.描述:描述你所看到的,或者描述问题。比如,孩子忘记关水龙头,你只需要描述这一句“宝宝,我看见水要漫出来喽”2.明示正确行为的提示。比如,果皮放在桌上,你可以说“宝宝,垃圾应该丢到垃圾桶”。3.用简单的词语表达。孩子不喜欢说教和长篇大论,对他们来说,越短越容易记住,越有效。4.说出你的感受。不要评价孩子的个性和人品。5.写便条。有时候文字比口头表达更有效。即使是不认得字的孩子对书面的表达也会有特别的反应。但是切记,真实的情感表达很重要。如果孩子的行为所致的后果很糟糕,需要严厉的表达时就不能隐藏自己的气愤假装没事。因为虚假的情感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三. 选择代替惩罚的方法在与孩子的沟通实践中,也许我们总是会不自觉的回归原先的教育方式,这需要不断的控制自己,形成惯性。对于孩子的某些行为而言,惩罚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影响了孩子对自己的反思。所以,要尽可能的找到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本书中分享了七个技巧:1. 请孩子帮忙。与其让他扰乱你做事的节奏,不如邀请他帮你一起做。2. 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3. 表明你的期望4. 提供选择5. 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6. 采取行动(把不允许他碰的东西拿走或者制止他的行为)7. 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不再用简单粗暴的惩罚方式还不够,还要能够正视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本书作者在总结许多家长讨论并有效实施的经验之后,给出如下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
第一步,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我会考虑武断、评价、说教。我不去试图劝说。”
“我不去担心是否立刻见效。如果我们没能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说明还需要认真思考、仔细调查以及更多地讨论。”
重点在于“尊重”,尊重孩子,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我们之间的各种奇思妙想。四. 鼓励孩子自立
我们作为家长,培养孩子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与我们保持独立,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离开我们他们也可以足以应对生活中的一切状况。
描述性赞赏还有别的方法,那就是在我们描述之后,用一个词总结他们值得赞赏的行为。
“你说好五点回,现在正好五点,这就叫做守时。”
……
当然,赞赏首先要出自真情实感,虚假的表达只会适得其反。本书提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事项:1. 确定你的赞赏适合孩子的年龄和能力。你表扬一个三岁的宝宝“看到你自己刷牙我真开心”,他会很开心。但是对十几岁的孩子这么说,就会让他感觉到被羞辱。2. .避免触及他过去的弱点或失误。要尽可能用一中纯粹赞美的方式,表达在关注孩子时发现的他们的优点。3. 过度的赞美可能会扰乱孩子自己完成事情的积极性。4. 当用“描述”表达你对孩子的赞赏时,孩子可能会重复不停地去做这件事。赞赏是把双刃剑,要有选择地用。
有时候在最不可能赞赏的时候赞赏孩子,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当孩子做了错事,不去责骂孩子,而是提醒他们以前值得赞赏的行为。六.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自己我们说不要轻易给别人贴标签,误导客观认识,对孩子也一样适行。轻易的对孩子做出负面评价,不仅影响他们对自己的感受,而且影响到他们的行为。简而言之就是,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不仅影响到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
本书作者结合经验给出了六个技巧,让孩子从特定的角色中释放自己:1. 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你从三岁就开始玩这个了,还跟新的一样,保护的真好”2. 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待自己。“你能帮我把……?”3. 让孩子无意中听到你对他们的正面评价。“虽然打针很疼,但是他一直举着胳膊”4. 以身作则。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嗯,我输啦,虽然有些沮丧,但还是祝贺你”5. 记住孩子那些特别的时刻。“我记得你……”6. 当孩子又按照原来的方式行事时,表达你的感受和期望。“我不喜欢你这样,虽然输了不好受,但我还是希望你大度些”永远不要低估了你的一句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七.融会贯通也许学会了很多种技巧后,在和孩子沟通相处的过程中,还是会不自觉的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对此,也不必太过自责。在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心,智慧和耐心的同时,对我们自己也是一样。我们不必苛求自己,如同不必苛求孩子。多给孩子一个机会,也多给自己一个机会。本书作者在阐述完这些技巧和道理之后,还帮我们做了个总结。就是,作为父母,我们学习这么多的原则和技巧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些最终需要达到的目的才是我们需要牢记的宗旨:1. 彼此相爱,让自己快乐,也让我们所爱的人快乐。2. 生活中不再互相指责和抱怨。3. 体谅他人的感受。4. 用正面的语言表达愤怒和烦躁。5. 尊重孩子的需要,尊重自己的需要。6. 让孩子成为有爱心、负责人的人。当我们时刻警醒这些努力的最终目的,就能正确的面对自己,面对孩子的教育和沟通,更好的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