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解说】
综述:本章表现了老子在仁义道德领域的辩证法思想。仁义、智慧、孝慈、忠诚本是世人最看重的美德,但老子却认为它们和大伪、巧诈、不和、昏乱联系在一起。
通解
大道被抛弃了,才彰显出仁义。
智巧出现了,才会产生虚伪狡诈。
父子、兄弟、夫妻不和睦,才会显出孝慈;
国家昏乱动荡,才会出现忠臣。
图片
王莽图像
详解
大道废,有仁义;
有,解释为“出现、产生、提倡”。
大道被抛弃、被荒废了,就显示出施行仁义的重要。
注:言下之意,大道如果不荒废,哪里还需要提倡仁义呢?换句话说,社会提倡仁义,那是因为大道荒废了。
就像主车到被堵塞了,才改走副车道、小道一样。
以下三句逻辑关系同上。
聪明智巧出现了,伪诈奸猾就盛行一时;如果社会不提倡聪明智巧,那些伪诈奸猾也就失去存身之所。
家庭出现了矛盾裂隙,社会就倡导孝与慈的宝贵;
反过来说,如果家庭和睦,哪里还需要分谁孝顺谁慈爱?
同样,国家只有陷于动荡混乱,人民就盼望着忠良贤臣。
如果国家太平,人民安定,哪里还需要分忠臣奸臣呢?
图片
引申学习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天地不仁”“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的真正含义了。不仁,天地不提倡仁义,不标榜仁义,不是真的不讲仁义,而是告诫人们尊道贵德,顺应大道。
绝仁弃义,也不是不提倡仁义,而是让人们回归于大道。如果没有了“道”与“德”,则仁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理解这一章,是解读下一章(十九章)的关键。
当社会对某种品德的大力提倡和过度表彰,正是由于社会特别欠缺这种德行的缘故。
老子说:人道一直游走于大道边缘,偏离大道之外,有时似乎回归正道,却很快倾斜偏离。
图片
重新梳理一下:
天地万物,始于道,行于道,此消彼长,此损彼补,此增彼减,趋向于相对平衡。故大道废弃,需要提倡仁义以挽颓风。机巧聪明出现,奸诈虚伪往往会盛行一时,如地沟油、三聚氰胺、瘦肉精等等。家庭不睦, 六亲纠纷,才提倡孝心和慈爱。国家出现了混乱,才显示出忠诚、忠臣。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看人看物的时候,不能只看到事物的表面,一个人的好坏忠奸、一件事的利弊对错都应采取辩证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去分析。这样才不会过于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