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6-23
今天看到一个K12的“作业盒子”,对手早起步三年。第一步先给老师提供效率工具,把作业电子化,实现自动批改。针对中学和小学这两个市场。但中学市场的主观题偏多,拍照识别不高,有时还影响效率,影响传播。后来有老师讲小学的口算题修改麻烦,日改2000道。后来直接改成“速算盒子”,通过这个打开,组建演变其他类型题目。
他里面讲到边缘事务的决策链条是最短的,在tob市场里面挺对的。进到一个机构时,边缘事务的决策链条是最短的,比如一套考勤系统或者聊天工具,只要不涉及任何工作流程,基本上一个行政前台就做决定了,甚至员工自发都可以做,老板不会干涉,但你采用ERP,基本上还是要靠中层或者老板去触达。
一名普通老师上面有两条线,
一条行政线,一个数学老师,他上面可能有一个三年级年级组长,一个数学教研室组长,再上面是教学主任、副校长、校长。
另一条是业务线,包括课组长、海淀区小学数学教研员,教研员是业务指导,为老师做培训、做课题、做教研活动。
通过第二条的教研员去触达老师,效率更高。通过线下的演算比赛,校级比赛,测评比赛去推广,向老师介绍产品,让更多老师去使用。
关于需求方面,他们觉得老师只在意四件事:减了负,出了名,挣了钱,提了分。出了名是少数,挣了钱也是少数,而减了负和提了分是他们可以解决的,也就是效率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
互联网进入校园,让我联想到了大学时光的场景。
大学时候做班委,经常做两件事。
一件是发通知。2009-2013年,移动互联网初期时代,微信在大四之后才成气候。那时还是微博的天下,而微博的广播属性强,社群社交弱。实时性也难保证。
发通知的需求:1、及时性;2、送达率;
短信:满足及时性;人人都有手机,送达率也高;短信属于系统级别的应用,消息被查看率高。
微博:人人不一定有账号;app被查看率低;
QQ:app的打开率的确率,不能保证信息的送达率;
而现在微信群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微信的打开率高,永远在线。社群@所有人即可通知;
第二件事是班委收款。
移动支付市场是支付宝独占鳌头的时候,微信红包还未打开支付市场。
所以无论是班费收款,还是活动收款,大家都是现金收款较多。
现金收款,统计耗时,还要测假钱。最后还要存到银行卡上去。
而现在,只需要群收款,即可完成线上收款和统计。
再加上一个群账本的小程序,即可每次及时公布费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