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打卡”成了年轻人的学习新方式。
每天学一点口语,打卡。
每天精读一篇外刊,打卡。
每天背100个单词,打卡。
每天写作1000字,打卡。
每天运动10000步,打卡。
诸如此类,无法尽数列举。每次打开朋友圈,总能看到一些朋友在持之以恒地打卡。其实无意批评亦或赞美,因为在打卡学习的大军中,我自己也是其中一员。
那么,打卡的意义究竟何在呢?借着突然萌生的好奇之心,我想试着分析一下这背后的原因——我称之为“打卡理论”。
存在即合理,打卡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肯定有它存在的意义,不然我们干嘛去打卡。
结合自己的打卡体验,我得出了以下几点体会:
1. “打卡理论“之打卡的优点
1.1 打卡有助于养成习惯
打卡适用于一切需要坚持的事情,而坚持是需要极大的毅力的。对于任何一件事情,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坚持很难。久而久之,会发现坚持下去也不过如此。这是因为,我们已经养成了习惯。
打卡的意义在于,每打一次卡,就代表我们完成了一件事,代表我们又坚持了一次。由于很多事情并没有明确的开始与结束点,所以打卡作为一种仪式感的提现,相当于画了一个句号,这有助于我们养成习惯。
2.1 打卡是一种监督形式
这个就很好理解了,社群打卡,有群主会督促我们执行。朋友圈打卡,是因为我们知道朋友圈的人会注意到我们的行为,从而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朋友们在监督我”的感觉。因此,作为一种监督形式,打卡很适用于那些需要被“推着走”才能前进的人。
3.1 打卡是一种自我激励
打过卡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每次打完卡后都会有一种自豪感,或者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感。仿佛自己做成了一件大事,拯救了银河系一般。如果一不小心拿到什么百日打卡之类的勋章,那真是乐开花了——这就是打卡的神奇功效,自我激励。
万事万物,有其利必有其弊。那么打卡作为一种“时髦”的学习方式,真的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吗。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打卡的负面效应:
2. “打卡理论”之打卡的缺点
2.1 打卡是一种被动学习方式
与主动学习不同,打卡更多的代表了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打卡的背后其实隐含着自我管理能力的缺乏。因为无法相信自己能主动开启学习的状态,因此我们向外界寻求帮助——我不想走的时候,希望能有人推着我走。
就像立flag一样,打卡其实是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学习目标。而生活中真正自律的人,他知道自己追求什么,因而会主动地学习自己需要的东西。不用人推,也不用人赶。君不见,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2.2 任务重,灵活度低,打卡可能成包袱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逼着自己背单词。手机上下了好几个背单词的软件,像百词斩、扇贝之类的,先设定目标,每天背一百个单词,打卡!刚开始几天热情满满,每天按时打卡。后来,慢慢地变成了晚上十二点之前打卡。再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虽然说一百个单词不多也不少,但是初期没有养成习惯的情况下,每天一百个单词成了我心理上的负担。前期的一点热情耗尽之后,打卡也不能调动我的积极性了。于是,就再也不想去打开这个软件。
2.3 任务化、功利化打卡:只看效率,不看结果
打卡有一种魔力,会把一件可做可不做的事变成我们非做不可的事(前提是,排除直接放弃的可能性,这种情况应该属于上一类)。每天即使再忙,也要挤出一点时间来完成打卡这个任务。
但是另一方面,大部分人对于“任务”是排斥性的。在我们时间很挤,心情不佳的时候,对于任务,我们往往会采取敷衍的态度。
比如每天精读英语外刊,时间充足的时候,我会认真看认真听,感觉收获满满。但是有时候时间少、事情多、心情郁闷,我就会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直接点击“完成学习——打卡到朋友圈”。这就是一种“假装学习”的心态,虽然打了卡,但是什么都没学到。
打卡千万条,学习第一条。
说到底,打卡的意义是为了让自己更好的坚持,而正是这份坚持,让你我因此而不同。
打卡作为一种辅助学习方式,治标不治本,在习惯养成的初期是有效的。
但要紧的是,我们要下意识地形成习惯、养成主动学习的心态。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