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本,就像是一个未知的旅途,等着我们去探索,探索的越多,就能走的越远,爬的更高,看的更清楚。
《礼记•中庸》有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关于治学的名句,意思是做学问应该广泛的学习,详细的求教,慎重的思考,明确的分辨,踏踏实实的行动。
我觉得这就是对读书的最高概括。
读书需要的是静,需要有一个平静的内心,不骄不躁,不紧不慢,情绪起伏小。
读书需要讲功,如果读出来的知识不能够学有所用,不能内化成自己的理解体系,也就说明你还并没有学到精华,在看书的同时需要及时做好摘记,包括你的想法和摘抄的经典语句。
如果你可以详细的将你看过的每一本书中的主线拉出来并能让他人理解,那么这本书将存留在你的记忆中。
读书还需要一定的坐功,一个好的学者一定是耐得住寂寞,忍得住孤独的,他们最好的朋友就是书籍,每天畅游在书海中,就觉得其乐无穷。
多读书,读好书,经典是学科之母,是创作的源泉。
读书一定要读经典,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那些被古人千古传诵的,能够反映一个时代或者某个社会现象的,是某个专业必须读的书籍。
比如历史,历史的经典就是浩如烟海的文献,《史记》《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等文献资料都是我们研究必不可少的书籍。
历史下有很多学科分支,每一个分支也都会有自己必读的经典书目,例如西夏学必读的经典有吴天墀的《西夏史稿》,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史金波《西夏社会》还有《同音》《文海》《番汉合时掌中珠》等字典。
以上所有的基础都归结于最为重要的自律,读书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我们必须养成读书的习惯。
曾经有一句话这样说
你的人生取决于晚上八点到十点之间。
这句话的内涵是晚上八点到十点,是一天中结束学习或工作的休息时间,而这段时间是由你自主决定的,不同的人当然会选择不同的休闲方式,有的要享受可以尽情玩手机的时间,比如刷微博热搜,看看一天中发生的大事小事,知乎淘宝也不能错过。
然而有的人却利用这段时间在读书,如果每天给自己定个读书的时间,每天坚持,那么你会渐渐习惯,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再变更了。
当然万事开头难,刚开始一定很煎熬,但是只要挺过去,就一定可以慢慢接受,长时间会乐在其中。
书到用时方恨少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