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来看,我在看过芳华后的情绪是消极的。很好理解,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陈述历史的同时,也肩负着对文化、思维的引导,而本片恰恰真实客观地反映了那个时代里人性的灰色和飘摇中的无奈,源于生活,却仿佛未曾高于生活。
我常常在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成功,走什么样的路才是通往成功的正道。从主线人物何小萍的人生来看,宿命仿佛才是决定你人生走向的全部。她有着悲惨的命运,父亲被时代流放,母亲顺应时代改嫁,得不到亲情的暖和社会的关爱。但她不服命,在专业艺术上出类拔萃,参加了艺考得到了评审的认可,但是仍旧被有关系的人挤掉了名额(负责训练的队长说当初就想带她回来,但是可惜没有名额)。有人说,她还是进了文工团啊,没有错,而且她有能力在关键的时刻(核心演员受伤)帮文工团顺利度过难关,但是,请注意,在她进入部队的一刻,她,就成了文工团的笑话,在她第一次在全体人员面前做动作的时候,谁曾在意他的才华?而是深深地嫌弃她满身源自贫穷和刻苦的汗臭味,对,每一个比别人付出得多的人,都有这样的汗臭味,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才华改变刻板的偏见,但是努力的结果,往往是抹上了一身贵族们嫌弃的汗臭味。因为贵族们不曾付出艰辛,更不理解贱民们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和刻板,他们是养在营养液里的花朵,未曾出淤泥只有一身芳华。时间久了,没有人再去在意何小萍的舞蹈天赋,而是把她扔进后台负责整理服装。人的埋没就是这样顺其自然,难道她的舞蹈能力不出众么?恐怕更多的是因为单纯的她学不会附和高干子女,学不会讨好别人,而与整个圈子格格不入吧。反观一样是父亲被打倒,出身不好的肖惠子,她小心翼翼,依附高枝,才能安安稳稳在文工团站住脚,但还是逃不过去前线采访的苦差。和平年代没有什么工作是必须要干好的,没有什么事儿是关乎生死存亡的,所以有能力而不圆滑的人是没有人会重用的,真要有了极端情况,大不了再把那些尘封的人才请出来,把事儿扛过去,再一脚踹开。需要你的时候,你是英雄是楷模,值得所有人振臂高呼,危机过去了,你就是别人进步的绊马索,必须滚得远远的。何小萍就是这样,离开了文工团进入了下一个人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