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年之前,顶着985高校王牌专业学生的标签,我们毕业了。
在漫长的找工作季中,我们拒了一些单位,也被另一些单位拒过。最终,在历经多次尝试、等待、煎熬、纠结之后,我们纷纷走进了体制。
也许真的是屈从于父母的期待吧。
于是在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父母最大的谈资便是儿女在XX上班,那可是镶着金边儿的铁饭碗。言语间自带光辉,仿佛我们真成了人中龙凤一般。
你别说,那时候的我们还真有股子人中龙凤的气势。满腔的热血走哪都想洒点,对什么事儿都跃跃欲试。同学聚会,大家一个赛一个地夸耀自己的工作有多核心关键。就算只是泱泱体制内的一颗螺丝钉,那也是格外重要的一颗。
什么辛苦啊、加班啊,根本都不叫事儿。重要的是能出成绩,证明自己的价值,做什么都不在话下。
而与此同时,和我们这些有组织、有规划的体制内精英相比,那些游离于体制之外的同学们简直弱爆了。
他们有的即便进入了某公司,但工作内容、业务体量也远不能和我们相提并论;更有一些人连职业方向都尚不清晰,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迷茫中摸索的艰苦阶段。
那时候听很多人说体制内的人有一种迷之优越感,觉得甚是合理。
毕竟,我们动辄就掌管着一个大企业、大集团,甚至是一个行业的动态走向,这本身就已经足够闪亮了。更何况,我们还是从成百上千的求职者中,优中选优走到最后的获胜者。
所以我们就特别爱吹嘘什么选择一份职业,就是选择未来十年的生活状态之类烧包的话。其实不过是想标榜自己的精英阶层,暗示自己的光辉罢了。
然而十年之后,这话的确被印证了。只不过,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是被打脸的那一方。
十年的时间,不算长。
在体制内,十年也就刚刚成年而已。从职位上来看,原地踏步的依旧是大多数,饶是一些幸运的也不过是走到副处而已。更何况体制内的副处,和一般员工也没什么本质的区别。所以想来想去,或许只有积累了一些人脉勉强能算收获。
哦,还有人会说成熟。
说起来这成熟其实也有两面,一面是不再莽撞,知分寸、懂进退的得体;另一面是曾经的激情消磨殆尽,每天得过且过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坦白地讲,在大多数人的身上,其实后者的分量远远超过了前者。别自欺欺人说那是稳重了,不过混日子而已,对吧?
但十年的时间,也并不算短。
在体制外,十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有想法、有追求的人从新手成长为掌控一方的领军人物。
譬如那个曾经在体制外企业屈就的同学,在工作了五年之后,跳槽单飞了。因为瞄准了自媒体的新兴领域,定位育儿的方向稳扎稳打做客户,凭借前期写文章奠定的信誉,每月引领着百万量级的粉丝家长们挑选好货。不仅一举实现了财务自由,还兼赚钱带娃两不误。
还有那个曾经找不到方向的同学,最后想到了做餐饮。从一家店到全国连锁,从靠抵押爸妈的房产到身家过亿,从迷茫的毕业生到餐饮行业的后起之秀。
前些天和几位体制外的朋友聚会,他们身上那种想藏都藏不住的蓬勃的朝气是真的惊吓到了我。
商定碰面时间、地点的时候,无论是对自己想法的表达,还是对我想法的回复都直截了当、响应迅速,让人颇觉畅快至极。
聊天的言谈之间,更是流露出对自己事业极其充沛的热情,和一切尽在掌控的绝对自信。他们大多对自己的未来目标清晰、规划明确,对现在的业务状况也是了然于胸,张口即来。
看着他们意气风发地侃侃而谈,坐在对面的我忽然有那么一瞬间甚至在心里产生了一丝丝的质疑:这打鸡血的样儿,怎么跟搞传销的似的?
可是转念一想,一个人对自己的事业充满激情,这不应该是好事吗?怎么我居然会有如此阴暗的想法?!
然后仔细再想,原来那样的热情已经离我远去很久,很久了。
一念至此,脑子里就只剩下一种感觉:自惭形秽,哎。
十年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如今细细回想总结才发现,大约就是如下这些吧:
第一,我们最初披星戴月、拼死拼活地工作,后来发现做了很多事儿,也没见有什么动静。可是有一天偶然犯了个错,结果就这样第一次在领导面前“露了个脸”,还被念叨了1个月。
于是痛定思痛,吸取教训,悲惨地意识到现实不过是做得越多,错得越多。既然错误比成绩更明显,那为了避免出错,索性就不做了。然后工作一来,自然不再像从前那样勇往直前地想亮相。因为藏拙更有实际意义,所以学会了畏首畏尾。
第二,很多工作,拖着拖着好像也就无人问津、不了了之了。时间一长,发现其实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再加上曾经的教训,别出错是比出成绩更要紧的事儿。于是为了自保,为了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学会了推三阻四。
第三,自己努力了半天,好不容易换来了一些成绩和认可,但到了最后,位置当前,被提拔的依然是关系户。成绩和关系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可是偏又做不到像祁同伟那样把脸面丢到一边不顾,向权力和关系俯首称臣。
提拔无望,加薪无望,那为什么还要卖力付出?
不如混一混得了。
第四,渐渐看清了一个真相。所谓铁饭碗,其实就是哪怕干得差一点,消极一些,只要不出重大的差错,这饭碗是不会丢的。每月的工资雷打不动地照旧入账,在收益固定的前提下,减少自己的成本产出是绝对明智的选择。
也就是说,只做必须要做的事,能不做的就都想办法不做了。这不仅合理,甚至可以说是既有条件下的最优解。
所以,就这样日复一日的,我们从当年对什么都跃跃欲试,变成了今天的差不多得了。又不多给钱,那么积极表现给谁看?
从当年想干一番大事业证明自己价值的人中龙凤,变成了今天只求每天正点下班的平凡而庸俗的大多数。
而我们最理想的工作,也从曾经核心关键的岗位变成了今天首先没什么事儿,其次钱不算太少的闲差。
都是体制耽误了我们。
这看起来像是真的,准确来讲,是我们特别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因为这样就可以将自己的不作为和惰性推个一干二净,就像推掉不想做的工作那样,简单自然、逻辑通畅。
日子过得太舒服了,以至于我们根本意识不到在被体制耽误的同时,我们的眼界其实越来越聚焦于下限了,而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再严重的塌陷,也都是从里面先开始瓦解的。人一旦老是盯着下限,就会变得越来越被动。习惯了被必须做推着走,就什么多余的事儿都不想做了。
更何况,我们即便如此也一样在位置上呆得好好的,也一样金光闪闪,也一样被很多人手捧着、敬畏着、崇拜着。
那又何苦苛求自己呢?
是啊!可是我们身上最严重的问题,恰恰就是错把位置的光辉当成了自己的牛逼。
同样的位置换一个人来做,光辉依旧;可是如果我们离开了位置,还能继续牛逼吗?
聚会的时候听一个已经离开体制自主创业的朋友话当年,刚进入体制时,他拜的师傅还不到40岁,正值人生辉煌的鼎盛时期,但每天的工作不过就那三五件事,颇有些大材小用的委屈。他曾好奇地问师傅,为什么不出去单做,非要守在这一亩三分地上?
可师傅若有所思地回答:我不是不想走,是走不了啦。我现在是只能做这个,别的也不会啊,等你过几年就知道了。
可悲啊,可悲。
所以坦诚而论,对于身处体制中的我们来讲,真正的牛逼或许不在于位置之上时有多么叱咤风云;而是即便离开了位置,也一样可以风生水起。
我们能做到吗?
真的要扪心自问一下了。
假如答案不幸是否定的,那讲真,可千万别抱怨是体制耽误了我们。
因为如果体制可以耽误我们,那能耽误我们的就绝不止体制这一个因素,还会有很多,借口其实并不会太难找。
但真实的现状却往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