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什么坚持了很久的习惯,我有一个,就是每天早上认认真真称体重,我说的认认真真是真的很认真,甚至称得上隆重:在这之前一定要上一下厕所,排空体内残余,坚决不容许一点点多余的水分压秤,然后郑重地脱下睡衣站上体重秤。同时为了防止我500多度的近视眼镜妨碍准确度,我一般会选择摘掉。称一遍是不够的,休息了一夜体重秤比较智障,第一遍一般会比较不准,至少两到三遍,最后记录一个最小值作为今日重量。至于为什么取最小值?因为这样我比较开心。
于是,如果你碰巧是我的舍友,你不仅能够享受到来自我的免费叫醒服务,而且每天早上你都会看到一个没带眼镜的近视眼佝偻着腰仔细端详体重称的身影,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简直不要再感人。
算起来我的这个习惯坚持了大概有五年了,和我减肥的日子一样久,尽管我如此勤奋地减肥,却并没有变成一个所谓的瘦子,相反这五年的坚持只让我亲眼目睹了我的体重是如何保持稳定的。
但说真的,我并不胖,甚至算得上身材好——虽然没有肤白貌美,但大长腿总是有的,虽然前不突,但经过不懈努力,总算后翘了。But,我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身材焦虑”,稍微吃多一点就开始惴惴不安,上升的体重简直是当天的好心情杀手,情绪和体重被牢牢绑定在一起,反向起伏。不仅如此,我发现,当我越担心胖的时候就越想吃东西,当我越是告诫自己高热量的食物不能吃就越是渴望,连原本不感冒的高甜饼干都成了人间美味。
那就干脆不要考虑吃的了,转移下注意力,于是我打开了微博,热搜里的女明星一个个为啥都那么瘦,时尚博主怎么都那么瘦,连大胃王为什么都那么瘦?我恨!算了,干脆逛会儿淘宝吧,把食欲转化成购买欲总行了吧,不行,不看还好,淘宝里的女装模特简直不要太瘦啊,那小身板我怀疑她们真的只喝露水。我恨!刷朋友圈看看普通人总可以了吧?NoNo,当我发现初中胖胖的女同学又发美照了,大学的舍友竟然减肥成功了时候,“身材焦虑”的病情瞬间恶化成晚期,要知道,比起那些跟你八杆子打不着的明星网红和模特,身边的瘦子才更容易刺激到你。于是再一次我下定决心开始减肥,不知道这一次的“瘦欲”跟食欲能对抗几天。
反反复复,久而久之,减肥成为我的一杆常常竖起又频频倒下的Flag。我每天扛着它累得半死,终于,我不仅没变瘦反而变得不快乐了。
于是,我开始了思考。
从小到大,没有人教过我们什么是美的,而作为与互联网同步成长的一代,当我到了开始爱美并想变美的年纪,热闹的网络影像,纷繁的舆论场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瘦就是美”,“胖就是有罪”,甚至一度“管理不好身材何以管理人生”这种毒鸡汤都成了广为流传的绝对真理。当因为长胖而不安,因为不瘦而焦虑的时候,殊不知,此时此刻,我已然是这个病态时代畸形审美的受害者。
那么什么是美的?
我思考了很久,最后发现这个问题并无标准答案。唐代曾一度以胖为美,你看彼时画上的侍女,白白胖胖小眼睛,放在今天肯定算不得“美”。更别提筋骨尽断扭曲变形的三寸金莲,如今看来不仅不美,简直是一种残疾。欧洲维多利亚时代以女性肤白细腰为美,导致很多女性不惜使用含有大量汞的化妆品来美白,以钢筋铁箍来束腰。至今仍有非洲原始部落以大嘴为美,硕大的圆盘撑起嘴唇,触目惊心。你看,那些曾经以为美的如今看来不仅不美而且骇人听闻,可见,所谓的美是如此的善变,以致所有彼时对其的盲目追求如今看来都可悲又可怜。
然而无论不同时代和社会“美”得如何畸形,女性很显然都是这种畸形审美的最大受害者。大清已经亡了一百多年了,如今的女孩子又在瘦身的路上变相给自己裹小脚,节食催吐吃药抽脂无所不用其极。
至于这一现象的背后,则暗含着性别的不平等。可以说,自从男性取得了政治、经济上的强权之后,文化上的,具体来说“美”的高地也被一并占领了,男性取得了定义美的权力,并为了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滥用对美的定义权,以此来压抑和束缚女性,以至于所谓的“美”最终变成了对女性的迫害。
但把锅都甩给大猪蹄子总归是不公平的,毕竟从某种程度上讲,女性自身也难逃其咎。尽管平权运动在深入,独立女性在崛起,但不得不承认时至今日“你负责赚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仍被不少女孩子视为天经地义的幸福箴言,殊不知当女性把“貌美如花”当作与异性博弈的筹码,便逐渐失去了在审美上的主权,自动将自己沦为审美的客体。而客体,注定无权谈自由。
相反,理性地来看,值得提倡的应该是一种主体化的审美:当考虑自己美不美的时候,标准应该且仅应该是自己的感受,在保持健康且不伤风化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所认为的美的权利。这种美可能是胖的、瘦的,可能是单眼皮也可能是大欧双,可能是高领也可能是吊带。
总之,美应该是经过个体自身的审视和反思的,无论如何,它应该是来自你自己的。这种主体化的审美,我称其为“审美主权”,就像国家的主权一样,同样应该捍卫和尊重的是每个个体的“审美主权”——保护其不受性别拘束和来自社会风气、世俗舆论、主流观念的压迫,并以此审美上的自由来实现作为个体的自由与尊严。相比于一味盲目追求“瘦”,无疑这才是更理性也更值得努力的方向。
之前蒋方舟在微博上说“不时刻将自己放在审美的客体,人生会立刻轻松百分之五十”,同理,如果学会永远将自己且仅仅是自己当作审美的主体,也许将会因此拥有百分之百轻盈自由的人生。
愿你我在追求美的路上
勇敢做自己,
拒绝被审美,
走得坦荡潇洒。
(也是时候放过体重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