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为政》)
孔子说:“攻击不同于自己的异端学说,是有害的。” 或 “钻研除圣人之道以外的异端学说,是有害的。”
钱穆先生说在孔子那个时代还没有后世所说的杨墨佛老等“异端学说”,所以这里“异端”并非指代某种学问。此处应是孔子教导学生求学不可以偏执极端,应当统一考虑矛盾的双方。例如孔子经常同时论述同一事物的两种状态,如“文”与“质”,“学”与“思”,“仁”和“礼”等。不偏向于任何一个极端,才能见到全体,才能守住“中道”,这就是中庸的思想。
李泽厚先生上来就指出这一段有三种理解。第一种是“学习异端学说,是有害的。”;第二种“攻击异端学说,就降低了其危害。”;第三种“攻击不同于自己的学说是有害的。”
第二种虽然旧注就有,但是文革期间的版本主要是选择这个解释,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战斗”精神。
李先生选择第三种,人文体现了儒学的包容精神。正是这种包容,才能产生中国文化三教合一的现象,谁有理就信谁。这是中国实用主义理性的体现。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体现在对其他外来文化的同化力量。这种强大的同化力,和儒学的包容性有很大关系。
李先生进一步指出儒学包容性在现代社会的意义,第一现代社会需要尊重多元化的价值观,第二要遵守共同的生活准则,也就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最低必要条件,第三需要对处境不佳的社会群体以更多的关注。
稻盛和夫先生的理解遵从旧解,认为学习圣人之道以外的旁门左道是有害的。但是直接指出这一原则在现代职场中的意义。尤其是年轻人,在没有充分了解公司的文化和战略之前,就提出很多建议,甚至是对流程制度的批评,更有甚者强敌“做自己想做的事”为借口,否定公司的发展目标等。这些其实就是稻盛和夫先生理解的职场中的异端学说。如果过分关注这些想法,就不会谦虚谨慎地学习前辈经验,也不会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的确不利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