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章导入—心灵受到自然法则和社会规则的双重约束。心灵做出的所有反应都要和社会生活相适应。社会生活规律就是绝对真理,心灵适应社会生活规律的融洽度越高,越接近真理。
婴儿为了适应成长环境,会根据付出最小,得到最多的选择来确定心灵发展方向,可以说婴儿是最"势利”的,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得到更多有利于自身的资源。而方式无非两种,对权利的维系或者展现自己的柔弱。这时的成长环境非常重要,家长如何在刚和柔进行平衡教育成为了关键。
对柔情压制的权力教育会让孩子无法理解爱,性格表现懦弱。为什么这么说呢?社会交往归根到底是一种人文概念,需要移情和共鸣,而势利化的教育打碎了孩子情感社会化的进程,当他长大时很难无法和他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那是一种明明知道应该怎么做但无法从情感上去理解的无助感,自闭、孤独种种情绪相应而生,这样的孩子可能穷尽一生都在寻找内心失去的那份爱,而一旦在某个人身上看到哪怕是影子,都会极力的想去排他性占有这种感觉,他不会明白爱不能占有,需要理解和包容。
过多的柔情会使孩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为达目地不择手段。她已经习惯成为众人的焦点,而这种焦点是靠展现自己的柔弱获得的,会不择手段的获取他人的关注,极其自我,对其性格上哪怕一点点小缺点的指责都会让事态瞬间升级。国人讲究人的性格最好是刚柔并济,其实就是指对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要平衡发展,这样性格才不会偏颇,大船航行,平衡才不会倾覆。
以上两种是婴儿在获取资源的方向上的选择。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获取途径的选择,是积极主动获取,还是被动接收。婴儿在适应成长的过程中会面临多种障碍,有的家长选择把这些障碍一一排除,这样的获取途径对孩子来说太过轻松,他没有机会建立主动主动获取模式,而且会因为目地轻松达到变得越来越懒,一旦进入社会,经受的挫折会越来越多,意志消沉和归罪于他人的风险加大,难言幸福。家长如果主动辅助孩子对成长中的障碍进行排除,并在适当的时侯放手,让孩子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建立自我认同感和对社会理解。孩子才会变得自信、阳光、不怕失败。
凡是不利于婴儿社会感养成的成长环境,我们统一称之为—困境。困境的存在会对婴儿社会感形成产生阻碍。但也因为困境的存在,婴儿才有思想升华的可能。社会感是天然存在的,人天生存在社会属性,并在追求中确定心灵发展方向,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这种社会属性会因环境的不同而扩展或者收缩,当这种社会感可以由一个人的心灵活动拓展到世间万物,宇宙苍生时,也就是宗教意义的成佛成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