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 坚持原创分享第 1142天
一、特教孩子的咨询:
1.治疗的理论有一个共同原则,同样的思维可以用到各个不同的主题上。
2.行为不当(犯错)的意义——找到正向动机和需求,导向正向目标。把不当行为和动机分开,犯错的行为是不当的,但动机不一定是不好的。需求没有达成时,孩子的行为就会变来变去,找到来访者在意的,让他们知道行为的出现表示他需要学习什么,做相应的训练。父母要教孩子哪些事具体怎么做?比如:让孩子在经验中学习,和别人有冲突时如何与人沟通?
3.和个案沟通讨论,“你一定有一个重要的理由?你这个行为真的能帮上忙吗?这对你的动机是加分还是减分?有没有建设性的方法可以替代?目标涉及两个人的关系时,可以让当事人想想对方要的是什么?
4.在提个案问题时,要找到一个赞美他的地方,焦点是放在孩子的能力上,而不是无能为力。但要记得不能肯定我们有疑虑的行为。对违规违法行为个案,注意赞美的部分不要强化不良行为。也要让家长知道赞美的原则:赞美可以强化孩子好行为出现;赞美可以使关系变好。
5.特教孩子的父母一定要参与学习,不能只有咨询师工作。咨询师要告知父母令人不愉快的消息,并给予父母应采取行动的建议。需要家长预备好自己,比如:家长提前学会手语、唇语等,可以和孩子交流,通过交流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
6.咨询师的功能是启动父母,这样咨询效果才会好。记得常常赞美父母!不要忘了家长的期望,要在谈话中放进家长的期待,表示你听到并重视家长的愿望,也用家长的期待来推动咨询一起帮助孩子。
7.爸妈曾经做过什么处理,看到什么就知道孩子有一点点改善?有了这些改善会有什么不一样?一定要让爸妈观察孩子有进展的地方:“什么时候孩子好一点?什么时候状况不好?改善的信号有没有出来?何时变得特别乖巧?”这样会比较安心,也可以鼓励孩子,最重要的是孩子为何有进展,孩子做了什么?父母做了什么?
8.从“自律”到“他律”是有一个过程的。所以,家长要成为孩子行为的“引导者”,而不是“强迫者”。你前10年如何对待孩子,后10年他就如何对待你。
9.个案有问题,但他的优点是什么?我有我的想法,但个案的想法是什么?这两个方面要同时性思考。
10.不要立刻给特殊孩子贴上标签,这样就看不到他的脉络和独特性了。
11.情境化、去标签化。语言不要指责,描述他的行为要不带评判,用中立的语言。
12.假如要给个案或家长建议和意见,要放在咨询的后面,出现目标和例外之后才可以给意见。真的想给他建议最好用“抛砖引玉”的方式,让个案个案来修改。比如:假设问句“如果这样做合适吗?”。当你给出建议时,你讲的方法一定要和对方确认,看他同不同意,太难或超出他的能力,青少年是不愿意做的。如果个案回应说“我回去试试”,要追问“那你能说说你会如何和他们沟通,大概会说些什么?”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愿意去做。
13.“资优生”常常忧郁,因为他们想得多,想得远,能力强,可是情绪只有这个年龄,所以带来落差,内心会特别痛苦。
14.焦点为何强调家庭作业?因为改变要发生在个案的实际生活里,不是咨询师帮他就可以,家长和孩子在生活中多练习,对他们的帮助才会长远。
11.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特别挑剔,是这些父母有某种程度的挫折感,他们觉得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
二、受虐儿童:
1.虐待家庭有时候是多重问题,这些父母在生活上有非常多的困扰,例如:经济拮据,缺少感情与社会支持,许多父母还有情绪障碍,精神疾病,健康条件不良,药物滥用,酗酒,或其他种种问题。有些父母小时候也承受过身体、言语、情感与性虐待。父母本身都是需要被照顾的,当然,上述并不是他们可以忽略虐待自己子女的借口,可是除非他们先得到帮助,否则他们照顾子女的能力将大打折扣。
2.虐待家庭,首先问“奇迹问句”,想象美好的图像,让他们有追求,有希望,看能不能够拉一下方向。
3.其次,用“应对问句”引导出尚未出现的力量、承诺与能力,在当事人即将放弃时能坚持下去。特别要问“他怎么在这个家庭可以生存?他如何照顾自己、保护自己?表兄妹能否帮上忙?”。
4.还有,问“关系问句”可以教导父母从儿童的观点看待亲子关系,问父母对孩子的看法,看看父母能否有所触动,有的父母可能没有触动,父母本身压抑的东西要宣泄,需要有资源和能量,他才能照顾这个孩子。
5.家庭虐待的孩子和父母接触越少越好,这样忍耐的时间也可以减少。如果父亲家暴,要教孩子和妈妈,找到父亲打人的规律,如何在父亲要动手打人前,先不要激化父亲的情绪,先逃跑保护自己。和他们讨论“爸爸会打妈妈吗?还是只打孩子等等?咨询师要辨认危险度和可以做到什么,先求不要更糟。
三、关于吃药
1.吃药的好处:让情况不至更糟,让个案的情况稳定下来,不会激动、打人、自伤、自杀等,把情绪稳定在一个范围内。
2.许多家长会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和依赖问题,可是让家长反过来想:不吃药会不会更严重呢?咨询师要对药物的部分有了解,解释给孩子听,给父母科普药物知识,家长要懂得药物知识,懂得和医生讨论孩子的用药情况。
3. 药物只是配件,不是吃了药孩子就可以不运动,父母就可以没有管教的改变。药物的作用是有限的。药物发挥效果之后,个案情绪稳定,咨询才有稳定的对话,稳定的训练。
4.儿童青少年看病时,一定要看儿童青少年门诊,给药的剂量是最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