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秋@顾秋的兔子洞:
展信佳!
当你发现,更新不多的我又在改小说,有一件事可以基本确定——我是一个性情多变的巨蟹。
不过多变并没有让我变得焦虑,过程中的思考让我觉得很有意思,这也是我想和你分享的。
01.文章的意义
无论中外,好的故事都会引发不同的感悟。为什么大家读一样的文字,但感受不同?原因在于文字能做到“不止于此”,它比动画或视频的想象空间更大。人在读文字的过程中是可以暂停,可以思绪万千,可以完全不懂的。但在看融合更多信息的影视作品时,我们无法暂停,这里并不是说“暂停键”,而是暂停也没有意义,因为影视作品作为工业化产品,它在拍摄前每个场景,每个片段、信息都已经提前赋予了意义,观众并没有额外的思考空间。拍到这里,我要让大家觉得热血;拍到这里,我要让大家感动流泪。我们要么顺从创作者的意图,去感动,去流泪。要么无所适从,觉得太假。除此以外,很难延伸出其他的感受。
诚然,好的电影也有很多镜头语言,每次看随着年龄、心境不同,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我只是觉得文字的可能性更大,所以我的小说也应该具备这种属性,寥寥数语,就能写出更多的可能。所以这次调整,我会砍掉那些啰嗦的对话,尽量避免把脑海中的想法事无巨细地全部描绘出来。为了所谓“精准刻画”而浪费了许多时间,这不但扼杀了读者的想象空间,有时候词不达意还会给自己造成许多压力。
曾经我想表达一个人很美,我写的她是什么类型的脸型、五官、身材,着装,写的越多,越是别扭,只能说这是我对“人美”的定义。但每个人,每个阶段对于“人美”的都是不同的,如果每出场一个人人物,我们只能从外形上去描述,那总有一天你会词穷。因此我在阅读过程中,找到其中一种答案,那就是借助外物、环境、他人的评价来描绘人对于美的感受。就像不同的光影能代表不同的感受,阳光、月光、霓虹灯光……这些光也能帮助你塑造不同感受的美。因此这次的改动我会增加对环境的描写,去塑造感受。
02.中国式科幻
学习最快的方式是模仿,这没有问题。但不能只是模仿,否则这会让我失去了创作的初衷。创作,就是为了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所以我的不一样到底在哪,这是我思考的地方。一个中国人写科幻,文字中究竟哪部分是属于我们中国的?难道只有写大义,写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还是欧美定义的赛博朋克?又或者是日本提到的哲学思辨?我想把中国人的思考融合进来,于是我看了一些中国的诗词和《易经》。
诗人记录自己寻隐的过程,感觉就像我们周末去农家乐一样,去山村里吃喝玩乐,只不过诗人是去更深的山中,探寻一下山里有没有隐士。“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隐士居处必有松,松是品行。神仙居处多白云,云又给隐士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你看光是一个“松”、“云”就能建立起我们对于隐士的一种想象,诗人都不需要写具体的人物描述,人物的形象就会在我们脑海中产生。
诗人说了什么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没说什么。诗词中,很多诗人记录的是寻隐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寻隐代表着是自己的情趣,只要过程中你有新的感悟即可,至于最终有没有找到隐士,这都不是重要的事。至此我会想,我的人物一定要目标明确地达成一二三件事,像一头驴一样赶路吗?我的人物是否能通过不做什么,来凸显他的性格和成长,会不会更有意思一些呢。
但越是这样想,事情又会变得复杂起来。我只好把脑海中的想法记录下来,继续沉淀。
这两天,我无意间看到一个讲述《易经》的视频,突然很感兴趣。因为《易经》起源于古时候的河图洛书,光是几个点,几条线,就让伏羲总结出人道,再由周文王,孔子发扬形成我们能看得懂的经文。如果太极、两仪、八卦都有明确的定义,我们可能会成为一个不会融会贯通的民族,就像西方那样,文明或许也无法延续至今。就是因为中华文化中包含”阴阳可以相互转化“,”一即是二,二即是一“,”方即是圆,圆即是方“等类似的思想,这种事物之间时刻存在相互转化的思想,才会让我们中国人显得灵活,可以让事情长久、持续地进行下去,就像天地运转一样,持续不断、连绵不绝。
由此出发,我想到了自己的小说人物,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不应该从一开始就给他设定特别多的标签,这样会失去了灵魂。但人物设定也有不能变的,他骨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灵魂,也是根本。他的潜意识、行动、抉择都会从这个灵魂根本出发。只有把这个想清楚了,我的人物才会活的更长远一些。否则主角一旦出现德不配位,只能通过降低配角智商来解释主角的合理性,最终只能沦为三流而已。
我想写的,是中国人看了之后会觉得,这才是中国人才能写出的科幻。令人挣扎的是,当下我的行动和想法无法协调统一,这是我的困境。想要知行合一,还得不断磨练的才行。希望我们都有心之所向,变得更加通达!
From 神经漫游者_Kirito
2022年9月25日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