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晋国的政治干涉,极大地影响了虢国后来的国运。
东周早期,周王室尚有一定的威信和实力,诸侯要扩大自身影响,还必须拉扯一下周王这面大旗。郑国之所以一度出现“郑庄小霸”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郑国方面借助了周王朝的余威。
“曲沃代翼”之后,晋国小宗灭掉本国大宗的“非礼”行为,更是结束了晋国过去拘于周人礼法的时代,晋国大破大立,它需要一场“立国之战”来宣示自己的力量,打击亲近周王室的诸侯国,从而更好地“挟天子以令诸侯”。
但郑国是晋国的盟友,一时间不太好下手,那么谁是晋国最合适的打击目标呢?扒拉一下眼前这些诸侯,唯有虢国最合适。
虢、晋虽然同属姬姓,但此前分属不同政治阵营,彼此关系敌对,虢氏拥立的周携王正是死于晋文侯之手。虢国改弦易帜、归顺东周后,又在王命支持下频频干预晋政,“王命虢公伐曲沃”、“王命虢仲立晋哀侯之弟缗于晋”,给晋国叛乱的曲沃一方予以沉重打击。
曲沃小宗赢得晋国内战胜利后,周天子派曲沃的仇敌虢公作为王使到晋国,赐曲沃一系为新的晋侯,简直是直接打脸晋国,也算是给了篡权上位的晋武公一个下马威。随即,晋武公之子晋献公诛杀对君位有威胁的群公子,失意的晋国公室贵族大量逃亡虢国,诸般旧恨与新仇交织,让晋、虢两国关系坏得已经一发不可收拾。
虢国是东周旧势力的代表,拥戴王室,唯王命马首是瞻;而晋国是新势力的代表,充满了扩张欲,它要驯服王室,建立霸权,称霸诸侯。新旧势力的博弈,使得晋、虢两国是迟早要正面交锋的。
最让新兴的晋国眼馋的是,虢国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它占据了宗周和成周之间的战略要地。周王室东迁后对诸侯的影响力大大降低,各诸侯国都趁此机会拼了命地兼并小国、扩张领土,晋国偏居北方,偏偏它又不是什么安分守己之辈,一直对中原虎视眈眈。
虢国独享的地利之便,成为晋国向外扩张的主要障碍。但虢国也不是束手就擒,被动等着挨打的,虢国也利用其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和周王室“旧勋新宠”的身份,在如今的晋西南地区向各个诸侯小国扩张势力范围,成为当时汾河平原诸侯小国的盟主、领袖。
受后来晋楚百年争霸、以及晋文公重耳等人故事的影响,后人大多认为晋国是春秋之际的最强者。但在春秋早期,晋国却是个实力一般的小国,不但不如“春秋小霸”郑国,更无法跟如王者一般存在的虢国一较高下。这也注定了,晋国发动对虢国的逆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由于史料的缺失,我们无法知道晋、虢战争的很多细节,但检索《史记晋世家》《左传》等史料可知这场战争的大致进程如下:
* 前669年,晋献公诛杀晋国群公子,虢国为流亡的晋公子们提供了政治庇护,晋、虢两国已经进入到战争状态。
* 前668年,两国兵戎相见,晋胜。
* 前667年,晋献公想再次攻打虢国,却被晋国大臣们制止。晋国开始专心内政,富国强国,并日渐崛起。
* 前 655年,经过几年的蛰伏,羽翼丰满的晋国借道虞国出兵伐虢,上演了战略大迂回,才彻底灭亡了虢国。
晋、虢战争是一场长期的拉锯战,长达十四年,并牵连了周边的虞国等小国,不过在后人的讲述中,这场惨烈与复杂的战争最后被浓缩成了“假道伐虢”、“唇亡齿寒”两句脍炙人口的成语,似乎晋灭虢就跟玩儿似的,不费吹灰之力轻轻松松就实现了。
但只要深入了解东周早期政治局势和晋、虢、周三方关系,就会发现晋、虢战争远不像成语故事中那样轻描淡写。
虢国灭亡的意义,不亚于周室东迁,也是天子王权衰落的一大关键。
虢国灭亡后,王畿之地大大缩小,周王室丧失强藩,彻底失去了回归镐京故地的希望,从此只能彻底偏安洛邑一隅。而晋国扼制了桃林之塞,获得了进出关中的咽喉要塞,携地利上的优势,进退有据,从此开启称霸中原之路,一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好戏即将上演。
遗憾的是,对于在西周中后期和东周早期发挥了如此重要地位的虢国,司马迁却“忽视”了,竟然没有一篇《虢世家》。若论在诸侯中的实力地位,虢国要远超列入《世家》的管、蔡、曹诸国的,其历史存续时间也要超过郑国这样的后起之辈。
对于虢国的重要地位,司马迁不会不知道,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虢国灭亡的时间距离司马迁生活的年代太久远了,而虢国又非夏、商这样的天子王权,在当时保存下来的文字和实物资料几乎没有,司马迁即使是想写一篇《虢世家》,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如果《史记》中有一篇《虢世家》,西虢、东虢、南虢、北虢、小虢这几个虢氏诸侯的历史脉络就会远比今天我们知道得更要清晰,那些令我们眼花缭乱的“虢公某、虢仲某、虢叔某、虢季某、虢某父”们,我们大概也能更加具体的知其名、详其事。
宣王中兴、幽王失国、周室东迁、二王并立、晋虢战争等历史细节,我们也能知道得更加具体,这其中发生的种种,自然要远比《东周列国志》《左传》《国语》记载的更加惊心动魄了。
可以说,虢国是解开西周中后期和东周早期很多历史之谜的钥匙,如果《史记》中有一篇《虢世家》,那该多好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