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sh》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作者安笛.穆裏根,关于他的介绍寥寥,只知道《Ribblertrop》和《Return to Ribblertrop》受到了英国卫报的大力褒赞,称其“燃点最高且最危险的幽默。有人在评价《Trash》的时候,说“A book to steal your breath away and fill your heart to the brim. ”这也难怪理查德·柯蒂斯(执导了《时空恋旅人》)会把它改编成电影上映,该篇由史蒂芬·戴德利(执导了《朗读者》)导演。
整个片子很欢快,让我想到了《Life of pie》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我看来,巴西和印度这两个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出来的片子也感觉风格不谋而合。一个南亚,一个南美,都处于热带地区。而按照国土面积来讲,巴西世界第五,印度世界第七。就连人口也都惊人的多,印度世界第二,巴西世界第五。环境塑造人生,在相似环境生长的人多少有会有些一致。目前,他们又作为金砖四国成员,总是被媒体绑定消费,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也带动了两国电影行业的快速发展。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洋溢的满满的宝莱坞特色,《Trash》充满了好莱坞素有的励志搞笑和美丽结局。
在垃圾堆里成长起来的Raphael无依无靠,无家可循,同时也要负担起养活自己和阿姨,表弟妹的生活重任。同他一样的野孩子还有Gardo, 鼠弟,阴差阳错的Raphael捡到了一个足矣改变一切的钱包,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把三人逼到了独自面对危机四伏,不公不义的世界的边缘。长大后,才会有比较和权衡的烦恼,小孩子们无论在什么环境,富足或者贫困,都可以过的很开心,所以相对而言,做成一件事情也相对而言更容易一点。Raphael说他单纯仇恨警察,所以捡到钱包,他不愿意上交也不苟同对方提出的交易。当然如他说的,反正我也是自己。于是面对后来发生的一切,三个孩子也接受的很是坦然,尽人事知天命有时候放在孩子身上去形容他们的孤勇可能更恰当。
钱包关联了政治权利斗争,贪污腐败,权钱交易,这些事情跟孩子们的生活离得太远,贫民窟的孩子更没有资格去接触这一切。因为身份地位的卑微,接触到星星点点的你,随时可以死在枪声牢笼之下,不会有人注意。这三个孩子能够依靠自己,去改变当政,力量也的确是惊人。不知道在今天的现实中,会不会有这种真实案例。唯一我能够想到对应的可能是曼德拉,那也是在被关押了几十年之后靠着毅力和partner才赢得的。而这三个孩子一无所有。所以导演把如此现实深层的东西附加在孩子身上,是不是稍显用力过猛,理想幼稚?
不能作为政治片来看待,从孩子的角度作为儿童片来看待还是极好的。对的东西就要坚持到底。仿佛吃了炫迈完全停不下来翻墙越室的孩子们和警察之间的猫捉老鼠大战;挤在蜡烛下商量着如何抢来圣经,破解密码的青春;说着“你安排好了,所以你是老大喽”,只属于孩子的那份调皮;抑或成功后无所顾忌把整袋的钱洒满垃圾场的热忱,都不禁让人羡慕起只属于孩子的那份执拗,懂事和热情来。里约真是个好地方,只要围绕腐败贫富问题随随便便就能写出一手极富戏剧性又有存在政治意义,商业价值的剧作来。
我在感谢上帝,让我们活着,并赢得胜利。“不必再害怕,已经完成了”。关于成年人总是不理解的事情“为什么他们会把钱撒给别人”,神父:"Because they're rich"。
整个片子真是纯粹,好人好到底,坏人坏到底。亮点最是小演员的成功表演和结局4P的完美设定。坑脏的环境才更容易衬托这些被当做Trash的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也许这是为什么片子会叫《Trash》的原因吧。
PS:热心美国白人帮助第三国家的孩子拯救世界,不知道这种设定什么时候可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