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三部曲”是当代英国女作家萨拉·沃特斯的代表作,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以讲述时代背景下的女同性恋的精彩故事为主,同时反映当时社会现状的三部小说,分别是《轻舔丝绒》《半身》和《指匠》。
萨拉·沃特斯专注于研究领域是女同性恋和男同性恋历史小说,并对19世纪的伦敦生活,也就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社会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便有了备受瞩目的“维多利亚三部曲”,《指匠》是三部曲中故事最为复杂的,也是萨拉的文笔和叙述逻辑最为成熟的作品。
“那个时代,女人只有四个归宿——深宅。贼窝。收容所。精神病院。”
书封上的话首先就让读者对故事背景维多利亚时代有了最基本的认识,一个禁欲又放浪的时代,这也是作者以历史为背景,为小说主人公构建的时代。事实上,那是一个崇尚道德修养的时代,也是一个艺术和文学都盛放的时代,但凡社会都具两面性,有不少出自于那个时代的现实主义文学产物都在批判当时社会的阴暗面,堕落的社会道德观,丑恶的社会现象,也许正是这种两面性,直接和间接地决定了当时女性的命运和归宿。
在那个时代里,女性是社会、经济和阶级地位的附属品,她们必须为其付出自己的一生,做一个象征性的存在,只要声誉有损,或出格或叛逆的事情,都是不被允许的, 她们付出,却始终没有得到什么。
这个听起来多么可悲又可怕的事实,它确实存在过,在过去的时代里,在不同的国界中。而作者萨拉笔下的作品,都在试图打破这一宿命,她用她出色的文字书写了女性独立思想的觉醒过程,追求爱与自由的过程,《指匠》讲述的也正是这样的精彩故事。
这是一个构建在浩荡阴谋和迷离骗局之下却又充满着希望和爱欲的故事,一共分了三个部分,分别以女主人公苏珊和莫德的视角进行阐述,有种重叠又交错的时间感,故事顺着时间的推移向前推进,悬念十足,引人入胜,情节扣人心弦,节奏张弛有度,巧妙地利用了当事人亲历的角度来增强代入感和阅读快感,有很强的可读性。
“我将一事无成,我肯定。”
《指匠》原名“fingersmith”,2002年曾经出版的中文译版译名为《荆棘之城》,而此次“文景版”则直接沿用了BBC的英剧《指匠情挑》的名字,译为《指匠》,fingersmith意指小偷,或者以手艺或特殊天赋技巧而做活的人,因而也指从事文字工作的人,这很巧妙地廊括了故事的两个主人公,苏珊·程德和莫德·李。
一个巨大的阴谋骗局将出身贼窝的苏带到了被禁足于布莱尔庄园的莫德身边,可怕的故事从这里开始了。
第一部分的故事中,一无所有生活穷迫的小偷苏在觊觎金钱的查理斯·里弗斯(绅士)的精心安排下,借用了一个假身份,被推荐成为坐拥家财被禁深宅的小姐莫德的贴身女仆,苏与莫德在日日相处中暗生情愫,苏更是将莫德深藏已久的欲望重新点燃了,可是在利益面前,心思单纯的苏再三挣扎,仍然隐瞒了真相,可最后却深陷骗局之中。
第二部分,故事回到主人公莫德的视角,十一岁被舅舅克里斯托弗·李从精神病院接回布莱尔庄园,这是她命运的第一个转折点,也是她深宅命运的开始。直到有一天,一个贪财的假绅士里弗斯出现,他的惊天骗局让她看到了自由的希望,她试图为摆脱注定的命运抗争一次,过去和未来的束缚,爱与自由的矛盾,让她迟疑了,却不知,一个更大的阴谋在等着她。
在这个反转有反转的故事中,肉欲情感的背后,这个局中局到了最后,谁也不是赢家,但谁也没有输。
“我无所不知,却又一无所知。”
写到这里,先说个题外话,这故事无疑是一个女同的故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印度关于反同性恋的法律废除了又复立的事情,其实且不说那个时代,即使是今时今日的开放社会,同性之间的爱恋仍然被很多人认为是违反“自然规律”的。
在维多利亚时代,更是如此。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归宿,都别无选择,如苏,如莫德,也如她的母亲。这个故事里,她们反抗的不仅仅是阶层,道德,还有爱的自由。早有察觉的莫德,善良勇敢的苏,她们都不敢承认的情愫,正是这个受伦理道德所限的社会所不能接受的事实,但都在她们的心中。
读到后面,我曾经害怕苏逃出精神病院再回来,便不再是原来的她了,但到最后,在得知了一切的阴谋和事情原委后,她还是亲自去找莫德,在莫德问她是否是来杀她的时候,她想到的是爱,不是恨。那时,我庆幸,这个故事的最后,苏仍旧是那个善良的她。而莫德将写情色小说维持生计的事实向苏坦然,并将自己的心意向苏坦白,这样的结局让人倍感安慰,那是她们都接受了特别的自己的一个意味,她是珍珠,她是瑰宝,也许本就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