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辩论是一种个人常规技能,可就是鲜少有人觉得自己的吵架能力足够强大。如果大家按照辩论能力的高低划分阵营,我猜大部分的人都会将自己划分到不善论辩的一队。
用我自己的例子来说,虽然我曾经在学校里接受过多年辩论培训,毕业之后也一直从事着与沟通相关的工作, 可我也还是觉得自己属于不善于争辩的人。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在不得不吵架的时候失去冷静和机敏,只能调配所谓的耿直语言一本正经地应答;而吵架之后又久久不能释怀,强迫自己一再重温争吵的过程,懊恼没有当时想出巧妙机智的对白。
之前我觉得这是个性所决定的结果:个性温柔敦厚的人(或者说是希望自己个性是温柔敦厚的人,例如我)不善于处理突然爆发的尖锐矛盾——这样的解释让不会吵架成了性格端方的附带品,勉强可以自我安慰。有意思的是,和田秀树的这本《争辩力》提出另一种解释,在争辩中失利的根源是在于很普遍的心理反应:被对方在心理上压倒,或者在对手面前感到不必要的不安。例如说,我们在争辩的时候,因为对手气势凌厉而心生畏惧,或者因为自己的愤怒而无法清醒思考;有的时候则因为对方的职务或者社会地位,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接受对方的说法;有的时候无法迅速找到对方在逻辑上的漏洞而陷入错误的论证,无法自拔;有的时候甚至在未曾开始辩论之前,我们已经开始想象自己将一败涂地、无言应对……
性格难以改变,但是心理机制却可以有效干预。一旦认识到自己不善于争辩的原因是因为错误的心理预设,我们就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来改变自己应对争辩的反应。我们必须相信自己可以在争辩中不落下风。同时,我们要警惕自己惯于预想失败的心理反应;而一旦发现自己被对方压制的时候,不要羞于提出战术上的后退,让自己可以有喘息的空间,例如提出自己不是决策者、要求暂时中断讨论、甚至可以在辩论中坦然承认自己的弱点,以退为进。只要有了强大的心理支持,我们就能够摆脱想象中失败带给我们的恐惧感,发挥出个人的能力。
当然,心理上的调整只是战争的一半。要取得辩论中的胜利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和正确的内容。
逻辑技巧、言语技巧、观察能力,以及在争辩之外的知识储备、资料搜集,——这是我们在争辩当中,准确表达自己、精确地反驳对方的技巧所在。这些技巧可以在辩论书当中学习,在日常生活中练习。而在辩论中所展现的个性魅力,则是超越了辩论现场的胜负手。《争辩力》这本书的另一个闪光点便是强调在输赢以外、利用情商取得最大利益的重要性。
一时一地的胜负虽然占据我们当下的注意力,但是长远的利益往往是落在无形的较量之中。我们可能会赢了一次项目,却输掉了晋升的机会;可能输掉了一次口角,却赢得同事的亲近。我们也可能丢掉了一个偷懒的借口,却得到了恋人的信赖。所以,争辩术不是为了让我们每次都获胜,借用和田秀树的话就是“不做常胜将军,而做不败之将”。或者说,在辩论场上,先学做人——这是我自己一直以来相信的道理。
转了一大圈,我还是认为君子端方是最好的辩论之道。尽管我们今天的社会已经不再是一个沉默的美德者也能够胜利的时代,但是温和且理性地处理辩论中各方的关系,还是最好的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