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特别喜欢的一张图,对我个人成长帮助很大。
之前一直关注150以下的情绪,这一周觉察到的情绪是骄傲。
骄傲和自豪是不一样的。
骄傲的潜台词是:“我行,你不行!”,有点自负,也有点沾沾自喜,有鄙夷,有谴责。自己感觉很好,对方觉得不舒服,易破坏人际关系。
自豪的潜台词是:“我真棒!”“我真佩服自己!”“我好厉害啊!”这样的感觉是开心、愉悦、兴奋,对方忍不住也想着在旁边鼓掌祝贺!
骄傲的情绪背后有自负也有自卑,还是不能完整的认识自己,看待自己。因为一时的收获或成果而高估了自己,低看了他人。
想起爸爸30岁的时候,似乎是家里最风光的时候。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两边来了好多亲戚,印象中那是最热闹的时候。那时候的我是十岁以内,刚上小学。
爸爸和妈妈都是各自家庭的第一个孩子,他们30岁左右靠自己的力量重新盖了房子,这样的房子在那时候真是让人不由自主产生自豪感的。
勤劳、能吃苦、有做生意的头脑、有创新精神是爸爸的个性特质;善良、热情、宽容是妈妈的个性特质。那时候的他们,对自己弟弟妹妹们也是竭尽所能的帮助。当然记得很清楚,三姨和小姨也帮了我们家很多忙。5-12岁的我,在那段时间感觉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算是挺有安全感归属感的。
这样的自豪感、安全感和归属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渐渐消失的呢?好像是二叔和三叔成家立业后慢慢富裕起来。
二叔是高中毕业后去当兵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公务员,一步步在税务所到税务局慢慢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个中辛苦,也是可想而知的。
三叔家原本和我们家一样,都是农民,靠种庄稼长棉花有些收入。三叔是个有才的人,和我公公很像。他喜欢看书写字不喜欢种地,体力也一般。机缘巧合的是后来经邻居介绍到市区招商场那里做盒饭生意,那正是改革开放百家齐放的时候。三婶做菜很好吃,人也很热情善良,所以他们做了十多年生意,经济上也是渐渐超过了我们家。
“同胞竞争”这个词是学了心理学后才知道的,二叔和三叔家经济上的崛起对爸爸的心态潜移默化的有了影响。
记得小时候,和叔叔婶婶家的关系还可以。到了2000年后,越来越糟。兄弟之间互相暗地抱怨,来往也越来越少,越来越不走心。
记得奶奶刚去世,爸爸和二叔还为了奶奶的耳环当着很多人的面起了争执。
当然,爸爸内心的不舒服除了两个弟弟家经济的崛起,还有更重要的原因:二叔和三叔互相走的近。
两个叔叔走的近,一是因为爸爸的思想那时候的确变得固执而无法沟通,都要听他的,忽略了外在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二是文化上的差异,这点有点勉强。主要是爸爸除了种地,没有其它兴趣爱好,与人交流渠道越来越狭隘和闭塞。妈妈也一样,没有自己的社交圈,越来越封闭,整天活在对爸爸的抱怨中,和自己妹妹们也渐渐疏远有了隔阂。
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说: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于家庭。而且,这种磨难是可以遗传的。
记得曾经的我信誓旦旦发誓:一定不要像爸爸和妈妈那样活着!
呵呵,有了家庭后,发现自己渐渐活出了他们的样子,怎么甩也甩不掉!
这或许就是一种传承,传承了他们的优势也传承了他们的弱势。
这样的传承,或许就是与父母祖先内在联结的一种方式。
写到这里,内心反而有了自豪感。爷爷这辈弟兄好几个,就爷爷和一个妹妹两人人留在老家,其它几个兄弟在解放前到上海来拼搏并扎根在了上海。
而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二十多岁后的生活会在上海,那时候可是在老家都买不起房才无奈到上海来的。
真的是很神奇!除去个人的努力和运气,似乎冥冥之中还是有股力量,看不见但又真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