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把思考作为习惯》,书中篇篇都是提升思考能力有效的方法,按照篇章进行了拆分,结合作者韩焱女士的思维,将自己的感悟融入融合,分享至此。
01我们为什么要思考?
歌德说过,真正的智慧是在人们思考过千百次后得出的。
当前的时代,快节奏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日常,如何在缤纷复杂、零碎的各种事物中,准确地抓住主要矛盾,是我每个人都要思考的课题。每个人思维能力决定了他的人生高度。
面对当下的不完整和多头绪,做不到“多”的时候,可以先争取做到“对”。所谓的对,是基于个人有一定的思考力和认知力,才可以准确把握的方向和方法。一个人有了正确的思维工具,就会有正确的思想,就能增加把事情做对的可能性。
《把思考作为习惯》这本书不能直接指导我在工作中应该怎么决策,但是书中提供的28个思维工具和方法论,可以在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实验、实践和实施。
这是一本能从思维层面入手,从思路线索开篇,从思维模式切入,让读者不仅可以学习具体的操作动作,还可以了解细致的思辨过程。正如大咖评论:“这本书结合了这个时代蕞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战略家和领导者的思维工具,他们分别来自自然科学大脑,认知心理社科,金融投资科技创新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等多个前沿领域,在各个领域,贡献者可以影响并改变世界的幸运思想。”
当前的社会是一个不确定的社会,我们只能在在不确定的社会中寻找确定性,寻找这个确定性的过程中,要把无知作为动力,把读书作为阶梯,把思考作为习惯。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这是一场提升脑力活动的过程。
思考不仅是工具,还必须成为习惯,因为只有我们通过学习—实践—学习的过程,才能更加验证我们的认知是否准确,通过这个不断的进取过程,还能让我们的认知水平实现指数级的增长。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生?不是上天安排好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争取来的。我们要具备一个有系统性,有认知力的思维框架,来支持我们怀揣梦想、勇毅前行。
通过思考才能不断的强化个人的思考能力,从而构建自己的底层分析能力和底层逻辑鉴别能力,这才是我们在这不确定性的当下抓住确定性的依靠。
大咖说:阅读与思考的价值不在于你掌握,并记住了多少知识和方法,而是通过平淡但耐人寻味的过程,将自己的思维密度提升。
02认清未知 探索真相
每个人的认知有三个阶段: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你现在处于哪个阶段呢?
上面,我们讨论了我们为什么要思考这个话题,接着讨论如何做?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大学刚毕业那会儿,觉得自己在象牙塔中经过了十五六年甚至更久的淬炼,加上自己青春年少,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即便是错了、失败了,也会说我还年轻,怕什么?
但是随着在社会上的摸爬滚打,让我们懂得什么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象牙塔塔外有社会,然后我们就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或者说自己懂的跟自己生活所需要的技能并不相通。
时光流逝,日月更替,我们不再那么懵懵懂懂,社会阅历的增加、经历的丰富,也就慢慢懂得了这个社会所谓的规则和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生存需要掌握的技能,以及对待一些事情的看法和处理的方式。
那么,如何让我们在懵懂期或者是探索期就能更好、更快地让自己成长?
首先,要承认我们的无知。
《清单革命》中提到的无知之错和无能之错,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都会因为个人知识的欠缺,影响了我们的选择和行为。不知道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实际情况中,我们对很多事物都是掌握了一些方法性的知识,但是没有足够的事实性的知识,也就是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我们要更加谦卑的面对这个世界,时刻保持开放的学习态度,要记住一个有盖子的水杯是永远不可能装满的。
第二,对抗想赢怕输的天性。
给你一块钱和给你两块钱,再要回去一块钱,哪个让你更痛苦?我想大家的选择都是第二种,这就是陷入了“损失厌恶”的心理,人们在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会认为损失更难以忍受。
为此,我们就要破除损失厌恶,瞄准人生的关键任务。在完成关键任务的阶段中,我们要保持一种争取做到蕞好,做得不好的话再继续完善的态度,去做每一件事。
第三,正确定义问题,寻找真相。
罗素说,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我们每个人在潜意识中都会认为自己当下所做的事和对事情的判断是理性的,是正确的。但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具备批判性的思维,用全局视角,从不同角度重新审视自己所做的决策。
第四,不能只看冰山上面的部分。
很多事情和人都是带着滤镜的,我们眼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把我们的决策停留在别人故意让我们看到的地方,我们应该站得远一点、高一点,从各种角度去观察、分析和思考滤镜后面隐藏的本质。
第五,找到一个正确的视角,是你面对任何问题时要做的首要任务。
我们看到越多的消极面,就会错过越多激发积极情绪的事物,这就陷入了“无意视盲”的状态。所以我们在平时要采用多视角来观察生活。每个人看世界的角度决定了能达到的高度。
第六,时刻保持继续前行的勇气。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种开放式的思维,这种思维可以让我们正确地面对困难和挫败,并且从这些困难中学习到新的经验,更高效的提升自己的行动力和复原力,获得更多成功的可能性。一个拥有开放式思维的人,不仅能够打开自己的思维,也能在沟通协作中激发周围人形成开放的思维。
总的来说,在生活中我们就是要不断地突破自我,打破自己的认知圈、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探索自己的未知领域,用一双多视角的眼睛,看清模糊世界背后的真相,以开放性的思维迎接我们所遇到的一切。
不管怎样,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成长的脚步。
03搭建能力思维框架
《把思考作为习惯》的作者韩焱女士这一部分用的主题词是成长框架,但我称之为能力思维更能让我转述清楚。
这一部分要为大家讲述如何强化自己的学习力、规划力、决策力、创新力和习惯力,我觉得掌握这些能力首先要具备这些能力认知的思维,要找准一个视角,而这里的视角就是要认清自己的各种能力的强弱程度,再去探索自己可释放的能力。
第一种能力:学习力
首先你先问问自己多久没有学习了?这种学习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获取了更多让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书中介绍了四种学习方法:
场景变换法
分为营火、水源、洞穴和山顶四种学习场景,分别对应了一对多、核心对话、独自思考和学后实践四种学习模式,当然,这四种场景共存才是完整有效的学习方法。
时机管理法
首先要判断自己的时间类型:早上精神好的为“云雀”,下午或晚上有精神的是“猫头鹰”,时间特征不明显的是“第三种鸟”。
然后明确自己的最适合的时间和任务类型,其中,集中时间做耗费精力的事情。
时间不是用来做简单规划的,而是需要你来做选择的。
交替练习法
就是把相关又有差异的内容混到一起来学习。为什么大公司的人技能比较单一?因为岗位职责分的比较清楚,只负责单一的工作,久而久之,丧失了交替练习的机会。
遗忘式学习法
心理学家做的实验结论是:我们在学习一个新东西四天以后,记忆会逐渐消退。但是我们如果学习的东西比较有意义的话,在过后的多年时间内还会记起来。我们的记忆具备储存能力和提取能力。
我们在这个知识无限增长,知识获取快速便捷的时代,要做到面对自己可能的无知状态和领域保持警惕的态度,但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洞察能力保持乐观的态度。
第二种能力:规划力
首先分享一句话:美好的人生和事业是规划、设计、经营出来的。
从上面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规划力的强大作用,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小目标开始,逐渐掌控延展目标。延展目标要分解出很多小的中心目标,这才是我们要不断追求完成的。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也是这个道理。
这里韩焱女士有一个观点要跟大家分享:未来有规律可循、边界清晰的友好型工作,会越来越少而复杂的、缺少明确规划的棘手性工作会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从中心目标到延展目标的目标思维,日积跬步,久久为功。
第三种能力:决策力
书中说:好决策,不是想出来的,而是迭代出来的。每一项决策前要经过观察和判断,所以想要好的决策,有时要主动停顿。
人生和事业的成败取决于你完成了多少个观察、判断、决策和执行这样的循环(OODA环)。
第四种能力:创新力
韩焱女士提到:创新不是无中生有顿悟,而是厚积薄发的涌现。我想已经充分说明了创新力的根源。
创新应该具备三个要点:创造闲余、思想流动和跨界思考。每一点都值得大家反复思考。
书中一段话,值得深度研究:创新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渐进式创新带来持续的盈利能力,为我们创造条件去探索跃进式创新;而跃进式创新则能突破过去的界限,进入下一条增长曲线,同时也会成为下一个渐进式创新的基础。
第五种能力:习惯力
在我看来,习惯力可以理解为执行力。没有执行所有的愿望,只能是空中楼阁,不会变为现实。们只有在不断地行动中才能实现更新。比如说运动、记忆力、阅读量等等。
书中介绍了福格行为模型,如果想要行为实现轻而易举的改变,必须让动机能力和提示三个要素同时满足。
真正有助于培养新习惯的,其实是情绪,我们享受新行为所感受到的愉悦刺激,我们去进一步的行动,慢慢的成为一种习惯。
总而言之,能力思维框架是需要我们每个人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在不断地摸索中、不断的纠偏中实现的一个底层行为能力。
但终归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04 不断拓展你的连接外延力
本篇的题目用的就是《把思考作为习惯》第三部分用的主题词。因为这一部分讲述的就是如何提高个人与外部的对外连接能力。
One主动付出让你收获更多
我不知道大家是什么样的性格,前两天《脱口秀大会》提到了讨好型人格这个话题,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会觉得自己是这种性格?
在现在这个社会,要想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关键在于你对他人而言要有价值。所以在交往过程中,我们更应该主动地给予,但这种给予不是无原则讨好,而是互惠的原则,实现优势互补的目的。
古语说得好:独行者快,众行者远。
在今天而言:聪明人跑得快,但是实在人会跑的更远。
Two 驾驭社会情境
对于作者提到的社会情境这个概念,我也理解不是很透。作者说要掌握的是熟练地在某种情境下调整人们情绪反应的模式,利用情境造势让其为你所用。
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词叫从众效应,都听说过一个人的价值,是与他关系最密切的六个人的平均值。
所以我们要跳出情景埋下的陷阱:
1、用理性摆脱社会情景导致的从众心理。
2、善于分辨和抓住机会,实现逆势扩张。
总之,就是要做到用你的行动吸引和鼓舞与你有相同理念的人。
Three 设置语言框架
语言框架也叫框架效应,它指的是通过语言来塑造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一种无意识的思考方式。语言框架会让你陷入自己固有的认知,形成一种自动化的决策判断。
为了避免受到框架效应的负面影响,我们要做到拓宽知识面,学会多元化思考和放慢决策,不让情绪左右自己。
如何利用语言框架?就是要打造自己的沟通主场,通过语言把对方带进自己设置好的框架替换掉他头脑中原有的框架。
总之,我们要记住:说什么很重要,怎么说也很重要。
Four 使用“说服力开关”工具
说服别人,靠的不是智慧,而是情感。
在说服别人的时候,我们要抓住特权瞬间时机,所谓特权瞬间有两个:一是时间上的,一个是心态上的(攻势最强时对方防御最弱)。
同时,我们要用好启动效用波动说服力开关,启动效应是指:预先在别人的潜意识中埋下一些左右他人后续决策的线索,进而推动他们后续无意识的一系列行为。
Five 成为一个超级合作者
总体生存策略:心存希望、慷慨大方、宽宏大量。
在这里介绍一下超级合作的五大合作机制:直接互惠、间接互惠、空间博弈、群体选择、亲缘选择。
在充满不确定的世界里,只有合作才能让我们走的越远。
05汇聚心理能量
心理能量是人类所有情绪的积蓄池,首先要明确的积极情绪是点燃力量的发动机。积极情绪可以让你对身边的人更有信心。
在这里,我们要清晰地了解一个理念:理智战胜不了情绪,只有情绪才能战胜情绪。所以,积极情绪是消极情绪的唯一解药。
面对当前快节奏的生活节奏,我们要做到把积极的情绪和大脑的‘心智带宽’留给重要的事情。为避免因陷入稀缺心态做出错误的决策,可参考以下办法:
One 减少决策数量,运用清单工具,减少研究流程类事项和生活琐事;
Two 把复杂重要的决策,放在带宽充裕的时候做。
Three 最重要的是留有余地,拥有一些闲置的资源、时间和金钱,这样不论是人或组织发生意外,都能从容不迫地应对,不干扰原有的计划和节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留足余量!
三种方法积蓄心理能量
1.建立积极情绪档案袋
2.ABCDE法则。A是遇到负面的事,B是过于看重别人的眼光,C是怀疑自我,D是自我辩驳,E是激发行为。在我看来,就是:发生意外后尽快采取措施将损失降低到蕞低。
3.具身认知。具身认知就是所有的认知功能都源于我们自身的感觉和运动系统。所以我们要积极建设自己的心理状态,预存足够的心理能量。要让自己始终面对阳光,怀抱积极心态看待这个世界。
三种方法转换消极情绪
Ⅰ 利用焦虑,开启自己的“生物报警器”
焦虑可以提升专注力和感知力。
Ⅱ 主动表达脆弱,把消极情绪作为求助信号
要做到与他人顺利合作,主动表达脆弱是一个好办法。
Ⅲ 建立“脆弱环”,用团队合力化解个体压力
自己发出脆弱的同时要注意接收他们的脆弱信号,形成互助关系。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修炼复原力,复原力是一个人在遇到困难时从毁灭性、难以承受的压力中反弹的能力。尼采说: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强大。
那应该如何修炼复原力:
因势利导,发挥随机应变的潜能。面对不利,要不抱怨、不愤怒,清醒的对现状进行思考,从更多的视角来分析问题,发挥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请记住: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
反转思维,动态看待失败与挫折。爱迪生说:我没有失败过,我只是发现了一万条行不通的路。
浴火重生,让创伤促进你的成长。抗打能力就如同肌肉,通过锻炼可以更强大。
寻找自我存在的意义。我们现在常说: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要找到自我存在的意义,这也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书中用商业组织的例子来说明企业和个人想要发展得更远、更快,目标导向的重要所在。
心理能量这部分总结来说就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具备积极态度、永远向阳而生的人,要明确我们未来的目标,不能浑浑噩噩过日子,自律起来,朝着自己心中的梦想奔跑。
路虽远,心向往之,行则将至。
06培养应对复杂系统的能力
在《把思考作为习惯》中,韩焱女士称应对复杂系统的能力是交响力,颇为贴切,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部分要教给我们什么样的工具。
分享稻盛和夫提到的一个公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可以看出思维方式越是丰富,越可能找到复杂问题的答案。如今为了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情况,高明的经营者的思维方式已经从“发现变化”过渡到了“发现变化的趋势”,很多人已经跳出了依赖思维模式
我们还要具备反事实思维,让想象成为改变现实的力量。当前市场的商业巨头,基本上都具备跨界的思维,这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特殊思维。
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模型通常会有四层结构,分别是数据层、信息层、知识层和智慧层,我们现在通常处理问题使用了知识层,很少触及智慧层,因为每天大脑接收到的信息太多、太快,很多都来不及思考的信息就直接递进或者是过滤。
书中分享了广播模型、扩散模型和传染模型(SIR模型),有兴趣的可以重点学习学习。
在注重个人思维模型建立的基础上,要认识到,推动变革的,并不是最坚定的人,而是那些最擅长与志同道合相处的人。最能激发人的,并不是财富和声望,而是来自同伴的尊重和帮助。不齐的齿轮之间才能摩擦出火花。
巴菲特曾说:行动并不会换来回报,只有正确的决策才能。我们要认识到延迟策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是一种主动进攻的策略。“正确执行”比“快速执行”更重要。
书的最后一章传授的是“第二序改变”,第二序改变就是改变你现有的状态和视角,质疑前提假设,重新定义问题。这也是在处理惯性思维推动工作中遇到的无法逾越问题时的重要工具,引发第二序改变,把困局变红利。
《把思考作为习惯》一书的拆解完成了,说真的,通过6篇来对一本书进行逐部分地分解,我是第一次这么做,但不得不说的是,这样的分解对我个人真的是受益匪浅。在拆解过程中,让我必须更加细致的去分析每段话的含义、作用和意图,包括关联内容之间的逻辑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今后,让我们对待学习、生活和工作,享受在实践中探索未知的乐趣,享受运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思维模型去消处理困难的成就感。尽管现在每个人都在面对大环境的多变和小环境的不安,我们更要抓紧时间,不顾一切的提升自己。
世界终有光,而我向往之。
掌握上述方法,好好练习,别再人云亦云。
哥哥,俺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