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觉得生活是一个人天生就具有的能力,一个人过得好与懒都能活下去,但是慢慢地却发现最需要学习的就是生活的能力,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不会生活地活着如同死去。一个首先会生活的人,才有可能经营好自己的工作,追求其他方面的成功。
我属于不太会经营生活的那一类人,从小就没有这方面的学习,在那个物质较为匮乏的年代,追求美是一种奢侈。生活这件事,学习的对象按理说应该是身边的人与事,但是我觉得让我收益的最多的却是最近读到一些书,让我看到还有一种活法,还有另外一种态度。
这种感觉就好像是发现了新的大陆,忍不住感叹,哦,原来还可以这样!
中学的时候,读得最多的是教科书,翻来覆去背得滚瓜烂熟,只为了迎接极其重要的考试,竟意外收获了学习能力,后来才知道这是当年那些努力的最好回报,让我收益一生。
那个时候之所以去翻看读者或是青年文摘这一类的书,除了上面有好看的故事之外,还因为,老师常常说多读书能提升作文的能力。
这就是我整个初中和高中阶段读得所有的书。那个时候,在学生中间都流传有很厚的大本书,常常一本书被分成几份,然后方便传着看,我从来不看这样的书,还常常鄙视看这样的书的学生,给他们扣上不思进取的帽子。当时的我对于学习的理解太片面,是应该学习,但是应该全面。
知识无非这几种,有的是长见识的,有的是谋取财富的,有的是教你生活的。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需求。
现在的觉得,最重要的知识是教人生活的,这样的知识是让一个人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样的知识,体会百味人生的,教会我们如何应对生活的繁琐细节,教会我们怎么把每一天都活出意义。自此,我们才有消受生活中的财富与成功,才能应对生活中的不顺与烦恼。
大学期间,倒是经常去图书馆,那个时候,主要是觉得人丑应该多读书,不知怎么的竟会觉得读书是很了不起的事,从书架上拿下书,抱着书从图书馆出来的时候总觉得无比的光荣。单单拿在手中就觉得书中的内容已被己有,其实真没读多少。还给自己定了目标,一个星期读多少本那种,真正完成的次数不多,每一次去图书馆还书的时候都多少带着内疚。那个时候也不会选书,就单凭自己的感觉,自己的喜好选择,也不觉得自己哪不一样,读了就忘了。
最后留下的我唯一能拿出来说说的就剩下读书的习惯了和慢慢地找到自己兴趣。就这一点,现在的我就很感激。
走进工作岗位,工作不忙,也很迷茫,那个时候年轻气盛,心高气傲,这样的状态就很容易对现状不满意,不满意有没有能力改变。那些无法诉说的状态与心情陪伴了我一个学期,后来又是靠着读书走出来。靠着读书发现了另一个世界。
从《把时间当做朋友》打开大门,跟着李笑来老师前行,慢慢探索,一路走来发现越来越多的大咖。那个时候读得做多属于思维类、方法类与励志类的,让我更好的了解的自己与这个世界。开始读书与写作,不知不觉已有365篇,坚持了一年之久。
最近,又发现另外一种生活类的文章,改三观,开始学着模仿着、尝试着营造美好的生活。即使平凡,普通,却可以把生活过程女王般的殿堂级。
读书,不为别的,只为在任何状态下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其他方面都可以不严格,可以不追求名牌的衣服,简单得体即可,其他的方面都可以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妥协,但是读书这一方面一定要对自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