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在于诗人们并不曾刻意创造意境,但意境却存在于一些诗歌当中,意与境浑然天成,一千个读者可以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
几先生在“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理论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运用与体现(一)”一文中谈到:意境理论来源于道家“道、气、象”学说和佛教的境界说,正式被提出见于唐王昌龄《诗格》一书,“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百度知其详细内容为: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近代宗白华也提出“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 ,并进一步解释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立言,它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叶朗把意境理解为意象之“象”的发展:“象是某种有限的孤立的物象,而境则是大自然或人生的整幅图景。意境是从孤立的“象”往“大自然或人生的整幅图景”发展。意境以象为基础和载体,通过想象与联想的路径,获得象外之象、象外之象的空间,也就是境。在这一空间里,因情景交融使得创造出的画面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给欣赏者以身临其境的自我创想空间。诗词之所以有长久不衰的魅力,正是因为意境赋予诗词以生命力和灵魂,欣赏者通过品味诗词意境,获得丰富、深刻的审美体验,唤起心中幽深的情感和充满绮丽的想象之境。
王红老师在慕课《中国诗歌艺术》中对于意象和意境是如此讲解的:意象——表意的象。意象是寄寓着诗人所思所感所悟的形象,是情感化甚至符号化了的物象或景象,它常常具有象征、明喻隐喻的意义。意境——意中之境。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情”与“景”的艺术结晶。意象与意境的相同点在于都以“意”为前置词,都在诗人的统辖之下。不同点在于“意象”是构成“意境”材料;而“意境”是“意象”的有机组合。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境不仅是意象的组合,更是组合之后的升华。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开宗明义就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王国维先生在其《人间词话》中有言: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掳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此处之论表明:“意与境浑”是意境中最理想之层次。而“或以意胜”,“或以境胜”则为稍逊一筹之层次。
古典诗歌以它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吟诵,为之惊叹,为之向往,为之深陷其中。年近不惑之年的我,重又捡拾起这一份向往和执着,在这一份国粹中亦步亦趋,只希望能获得沧海一粟,在那一份久远的文字中与一颗心灵相通,与一份情怀相遇。电石火花间收获一份快乐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