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接班的六年级学生,在刚开学报到时,就已经被他们的数学成绩都 “惊艳”到了,我知道今年的数学教学,将会是异常艰难的一年。
开学一周的时间,就已经发现了一个他们的大问题--计算基础差,计算能力不强。比如说,在做一些解决问题的题目,他们能够正确地列出算式,却算不出正确的答案;一些基本的简便运算也是错得惨不忍睹,有的不能正确地使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有的为了使用简便算法,根本就是在胡乱凑数;对于解方程类的题目,竟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解答的格式都不规范,不知道等号要对齐,而是像做递等式一样,有的甚至横着写连等,一行出现了两三个等号。
面对着这种状况,我真的很无语,也很无奈,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基本的计算还存在着这么多的问题,对于这些基本的解题格式、解题方法还都不会,这与以往的教学情况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但牢骚归牢骚,既然现实如此,我也还是得坦然面对,并开始思考:该怎样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首先,我收集了学生在计算中的典型错例,通过对这些错例的整理和归类,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类型:
1、小数乘法中:
(1)将小数点对齐计算的
(2)计算出积后,不会点小数点,将积的小数点与因数的小数点对齐。
2、小数除法:
(1)不会移动小数点(不知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除数扩大了,被除数不扩大;有的是只把除数和被除数变成整数,但扩大的倍数却不同,比如7.5÷0.03变成75÷3);
(2)商中间有0的除法,忘记用0占位。
3、简便运算:
(1)对于减法的性质掌握不熟练,不能灵活运用。特别是像14/9 – 0.6+4/9-0.4,25.7-6.9-3.1-6.7类的题目,出错率很高。
(2)乘法分配律理解不透,掌握不牢。对于基本题型3.8×14.23+3.8×5.77和4.7×10.2都不能正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4、解方程:
(1)解题步骤、格式不规范
(2)不会解答类似于6(x-0.5)=7.2的方程。
以上这些问题,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也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问题,灵活采用合适的方法,因材施教。
首先,对于共性的问题,比如说商中间有0的除法,学生的出错率很高,在课堂上就需要统一再讲一讲算法,一步一步地规范板书,并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在这一位上写0占位,在通过商乘除数的方法来检验结果是否正确。这样,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为接下来的练习打好基础。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比如说该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出现这种问题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初次学习时就没有学会,个人认为此时你讲的太多,他们也很难理解,所以我的策略就是单独指导,直接告知,练习强化。
其次,计算练习常态化。运算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既然学生们已经错过了对相关计算题目练习的黄金时期,现在只能是一点点地补救了!因此,从第二周开始,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练习本,每天做4道计算练习题,题目大多都是他们平时作业中出现的易错题,而且及时对这个作业进行批改反馈,并借助班级积分评价机制,每全对一次得一颗星,一周累计5颗星可以被评为本周计算之星,以此激励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好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建立学习互助小组,兵教兵,兵强兵。
对于班级里的困难学生,我给他们提出的要求是:你可以走得比别人慢一些,学得比别人少一些,但你必须往前走,努力学。因此对于计算题,我要求他们可以学得慢一些,但必须掌握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列竖式笔算;能正确地解方程,而且书写规范;至于简便计算,则不做硬性要求,只要能正确解答即可,当然,如果能正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则是更好的。
要求提出之后,就得想办法去落实。像我们的学校,属于超大班额,而且计算基础还那么差,想要落实好让每个学生都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单靠老师一个人是根本不行的。于是,我就将任务逐层分派下去,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计算困难户,小组成员负责把关,如果每周测试时,他能顺利过关,那么小组就可以得到双倍的积分。这样一来,同学们不再把本组的困难生当做负担了,齐心协力帮助他,有教他计算方法的,有教他该怎么检查的,还有提醒他把数字写规范的。这种小组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既帮助了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快地掌握方法,也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对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巩固,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第四、合理使用草稿本,提高计算正确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记得前段时间看到一位老师创新使用草稿本的做法,感觉非常好,今年开学我就把这个方法借用了过来。开学初,我要求学生准备了一个草稿本,并对草稿本的使用做了一些人规定:像写日记一样在草稿本上验算,端正对草稿本的认识和态度,列竖式计算时,左边写竖式,右边对应着写验算的过程。而且解方程也是,左边写解答过程,右边将求出的解带入方程进行检验。虽然一开始学生觉得很麻烦,不愿意这样去写,但老师这样规定,而且还要检查,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这样做可以提高自己计算的正确率,他们也就按要求完成了。现在学生还不能完全感受到这样做的好处,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一定会从中品尝到好习惯益终生的甘甜。
第五、改变讲授方式,用儿童化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课给人的感受就是枯燥无味,计算题更是如此,如果不动点脑筋,让计算变得活泼一些,学生就会觉得计算就是没完没了地演算,不愿意听讲,更不愿意去做练习。因此在讲这些计算题时,我将这些计算题归类,编成小故事,讲给他们听,把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拟人化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加减混合的简便运算时,我让学生观察题目中有哪些运算?学生说有加法和减法,于是我问:加法和减法是什么时候学的?
生:一年级。
师:都是一年级学的,我们就可以把他们叫做同一级运算。
师:现在一年级的几个班级都站在这里,如果让他们都排队去操场集合,你觉得应该让他们怎么走呀?
生:按顺序,一个班一个班地去。
师:对呀,在同一级的运算中,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那现在如果让一年级的班级,每两个班组合成一个大队伍,你觉得可以怎么组合呢?
生:一班和二班一组,三班和四班一组
生:一班和三班一组,二班和四班一组……
师:哦,你们的意思是可以换位是吗?
那这个题目中,这几个数可以换位吗?生:可以,他们是同一级运算里的数。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换位的方法。
师:但是换位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带上自己的书包(运算符号)
这样讲,老师用儿童化的教学语言, 让师生关系更亲密, 儿童化的语言赋予了计算题以生命,不仅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能够让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而且能够让学生与知识交朋友,更适合小学生的口味, 他们喜欢听, 容易听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