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山水在蜀,天下美食亦在蜀,四川古称天府,四川亦为食府。博弈衍生博弈之论,好吃造就好吃之风。”
前日里听毕业课程,一篇现代人写的文言文《川菜赋》,勾起了我对川菜文化的兴味。苏东坡也好,陆游也好,都留下了不少关于吃的诗歌,如果单从诗歌里去认识这些诗人,他们是妥妥的吃货,可见川菜的确是源远流长。
今日孩子们研学川菜博物馆,仿佛为我专门定制的课程。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参观和体验。亲眼看见厨师现场作出香喷喷的宫保鸡丁,孩子们每人尝了一小块,吃得津津有味,看得我口水直流。
体验做汤圆。孩子们揉哇搓哇,将白白细细的汤圆粉揉搓得绵软又韧性,搓成圆球,压平,中间按上提前准备好的红豆馅,包起来,再搓得圆圆滚滚,点上几颗红豆,变成了有鼻子眼睛嘴巴小熊汤圆,可爱极啦。
磨豆子很好玩。孩子们合作,有人将泡好的豆子都在放在石磨的嘴巴里,两个人合力推着石磨的把手转圈,豆浆就顺着两块磨扇的缝隙留流出来。他们不知道,这种生豆浆需要用包帕将豆渣滤掉,放进锅里煮开,点上卤水,才会有豆花,再经过过滤,压实,才变成我们看到的豆腐块。
我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添豆子。过年了,自己家里做豆腐。两个哥哥把石磨转得飞快,添豆子一定要集中精力,放得快而准,否则不是撒了豆子就是碰到自己的手。洒了豆子要挨骂,碰到手会疼上好几天。遥远的童年,似乎就在昨天。老家已经多年没有人居住,去年清明回去祭祖,大石磨依旧在屋子的一角,儿时一家人磨豆子的欢乐场景永远刻在心里。
粘贴豆子也很有意思。孩子们把彩色的豆子小心翼翼地粘贴在自己的白盘子里。有粘小兔子的,有粘蝴蝶的,有粘大树的,有粘小花的,有粘手枪的,有粘飞机的,还有的粘跳舞的小人……
跟着讲解员听川菜的历史。酸甜麻辣咸,五种基本味道在川菜里的发展史,讲解员如数家珍。川菜的魂在麻辣味里。但是讲解员说,辣椒是外国的舶来品。历史很短,而花椒的使用已经是几千年的历史,麻味才是最正宗的川味。不同时期,川菜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真的是“好吃造就好吃之风。““少不入蜀,老不离川”,有其历史渊源。在成都这样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满街飘着美食的香味,勾引着人们的味蕾,让你觉得天下的美好云集此地。真的是“蜀地乐,不思归”了。
每一个吃货都是热爱生活的人!中午的自助餐,就是小吃货们的盛宴。
甜甜软软糯糯的赖汤圆,白得像一颗颗硕大的珍珠,还是热气腾腾的,就被小朋友一口咬开,留出香甜的馅,顾不上烫,再咬上一口,怎么舍得让馅流到汤汁里呢?皮薄馅儿香的钟水饺,真想一口一个,可惜嘴巴小了一点。龙抄手吃起来爽滑可口,担担面香气扑鼻,伤心凉粉辣得爽爽的,还有各种诱人的糕点……
“我不只是要填饱肚子,我还要品尝美食。”这帮小家伙,为自己的馋嘴找了一个绝佳的借口。
汤足饭饱后,我们去看郫县豆瓣的原材料,亲手舂豆酱,亲手舀酱油。
“啊,好香。”喜欢豆瓣酱味道的孩子大声赞美。
“不对,好臭。”不喜欢豆瓣酱味道的捏着鼻子十分嫌弃。
“香臭都是相对的。喜欢就觉得香,不喜欢就觉得臭。每个人的感受都值得尊重哦。”我赶紧打圆场,消除了火药味。
我们去看了金丝面的表演。厨师蒙眼切面条,抖出来的面条细如发丝,闪着金光,名副其实的”金丝“啊!厨师用火点着了面条,燃烧之后,灰烬还保持着金丝面条完整的形状,好神奇!
我们还去参观了灶王祠。同学们认真地倾听了讲解员对灶王的讲解,还告诉我们:拜灶王的时候,因为右手会杀生,必须用左手包住右手,双手举过头顶,弯腰作揖,以示虔诚。我们进祠堂拜灶王,门槛只能跨,不能站。左边门进去,先迈右脚;右边门出来,先迈左脚。有些小朋友搞糊涂了,在那里想了老半天才弄清楚到底该迈那只脚。
今天的L让我非常感动,无论走到那里,看到垃圾,不管是谁扔的,马上捡起来。特别是参观完郫县豆瓣原材料的时候,好多孩子的一次性帽子没有扔进垃圾桶,随风乱飘,满地都是。L主动捡起了所有的帽子。一个小小的举动,却能看到孩子日常的良好习惯。中午午餐完毕,有的孩子拿起东西就走,有的孩子却默默地把桌子上剩下的东西收拾得干干净净。还有的孩子,我逼着他回去收拾餐桌还叽叽歪歪不愿意。这样的对比,让人唏嘘。良好的习惯,让人终生受益。不好的习惯,不仅给他人带来麻烦,还可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麻烦。
去的时候,孩子们让我打开手机点歌唱,一路歌声到目的地。下午回来,小朋友们都累了,好多孩子都呼呼大睡,也许,他们的梦里还飘着川菜的香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