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有子:有若,孔子学生。 礼:礼仪制度。 和:和睦,和谐。 小:生活。 大:国家。
翻译:有子说:“礼仪制度的用处,和谐是它的真正目的,先王的治国之道礼仪制度很完备。小到生活,大到国家,都有礼仪,有的地方不按礼节来行事,知道和是重要的并朝着这个方向去做,但不用礼节来规范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解释:这一段重点在于第一句话,‘礼之用,和为贵,’也就是说这一整段的核心就是‘礼’,那对于礼,或者说礼对于孔子来说,可以说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孔子的理想就是希望能够把礼乐推广给诸侯各国,让他们能够重新遵守礼仪,让国与国之间不再有战争,百姓能够安定生活,人与人之间都能够和谐相处,处处都透露着仁德之风,这便是孔子的理想,大同世界。
所以孔子为了这个理想,开始了著名的周游列国,这并不是说打着推广礼乐的名头来去各国观光旅游,而是真的希望有一天,有君主能够重用他的理念,难道说在匡地被围困,七天断粮,在宋国遭到司马桓魋的追杀,这都是假的吗?是胡编乱造的吗?自然不是。
那回到正文,虽然刚才说了很多孔子的事情,但是这一段并不是他说的,而是他的学生有若说的,他认为,治理一个国家,甚至整个天下,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礼,礼的作用不止是体现在高层当中,更体现在基层的百姓当中,小到生活,不单是在固定的场合当中要有礼,而是方方面面都要具备,当所有人把守礼当成了一种常态,那国家必会大治。有若就在这里说到,古代圣王之所以能够治理好天下,成为圣王,就是因为他们处处有礼法,有规矩,这才造就了盛世。
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子在这里说的,有的地方不按礼节来行事,知道和是重要的并朝着这个方向去做,但不用礼节来规范节制,毕竟礼法这种东西,它的形式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你就算周朝的制度再完善,你放到现在它也没法用,就是因为时代的不同,所以礼法才要根据时代而发生变化,话虽如此,但有一些人,想改礼法的形式,也确实是朝着和的方向去努力,但是过程却不合礼,那也是不行的,换句话说,就是虽然方向是对的,但是路走歪了,那礼的本质也就失去了,所以有子才会在这里强调这种做法是不可行的。
还在为只能看文字而苦恼吗,打开喜马拉雅,搜:小王讲国学,立刻解决您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