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看到《给曾国藩算算账——一个清代高官的收与支》一书,有两个特别的地方吸引我。第一,作者张宏杰的经历比较特别,辞掉五大行的银行工作潜心于历史学术研究;第二,出版这本书的中华书局很特别,中华书局的出版物与高品质几乎可以划等号。于是,一狠心就买了下来。
读完此书,顿觉受益匪浅,加之目前的工作特点,让我觉得这书读得其时。作者在书中量化梳理了曾文正公在入京之前及京官时期的各项收支,总结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实。所谓“真实的历史”,如果离开了吃饭穿衣也是不合适的。
全书分为绪言及五个章节,最后得出两个结论。在绪言里,作者介绍了“为什么要研究曾国藩的收入与支出”,在正文的第一章里详细的介绍了曾国藩如何筹措“进京资本”,第二章对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一年的收入与支出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叙述了曾国藩典试四川时的“巨额灰色收入”与京官后期生活,在第四章以点带面通过几个代表人物为读者阐述了清代京官群体的生活状况,第五章则分析了曾国藩家族在地方影响力的变化,最后的结论有两个:一、清代京官收支的结构畸形。表现在三个方面,1、京官、外官收入不平衡,京官正式收入与支出完全脱节,收入大约只能满足支出的三分之一。2、公费过低,几等于无。3、京官间收入的巨大不平衡性。二、传统俸禄体系的“补丁机制”。这一俸禄体系缺乏制度化、标准化安排,整体设计中目光短浅,惰性严重,习惯拆东墙补西墙,以临时安排代替长远打算。
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在第二章,作者透过细致的文献收集和加工整理用数字量化分析了曾国藩在京最具代表性的道光二十一年的支出和收入,扎实地再现了这位清代典型京官的经济生活。他将曾国藩的支出分为七项,包括居住、服饰、社交支出(含宴饮)、出行、文化消费、日常生活支出(含仆役)、大家庭支出。总支出608.46两,其法定收入129.95两,赤字478.51两。
收入分为四项包括俸禄、外官馈赠、借款、旧有积蓄(在乡拜客收入等存银)。
如图可以看到,一个官员(清官)的开支只有21.36%能够通过正常的俸禄来满足,剩下的都是些非常途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些收入无可厚非,但这种情况已经很不合理了。如果在今天则肯定是违背原则。但是,这种现象在今天是不是仍然普遍存在呢?网上有人骂官员都是王八蛋,其实第一是武断,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另外,其实更重要的是弄明白是怎样的制度设计让有些人成为王八蛋的。其实就如同作者讲给曾国藩算账的目的,一个是好玩,还有就是希望能够在制度转轨时期为现实政策作些参考。
作者的这一研究,非常有价值,填补了曾国藩研究的空白,这种“量化思维”在历史研究上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反映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则更是如此。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曾谈过,中国的哲学善于综合,而西方则擅长分析。我想,两者的结合才是我们更加美好未来的方法论。我们的生活中充满毫无逻辑的鸡汤和鼓吹,充满许多似是而非的偏见和歧视,许多人对事物往往不加分析判断,人云亦云者不乏其人。“量化思维”的缺乏是出现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
作为寿险规划师,我们是管理风险的人。就风险而言,这种“量化思维”就更加重要,无论是否需要对风险进行管控,通过数据的分析总能够更好地评估风险,这些方法在项目管理中我们已经普遍使用,但是对于我们生活中的风险管理则还很缺乏,结果就是盲目地行动,用了许多笨办法,花了许多精力,没能很好地解决问题,造成许多不应有的烦恼。
人啊,用“量化思维”认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