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与我们家小姐姐一起逛街,一边走一边脑子里在想事情,所以当她在跟我说些什么的时候,我并没有仔细聆听,而是以“嗯、啊”的方式回答了她。
我自己并没有察觉到有什么不对,可小姐姐生气了。
她说:妈妈,我跟你说话好累。每次,你要么没听清楚就嗯啊嗯啊,要么根本就没在听我说话。
不禁骇然,我竟是这样的?
她感受到了不尊重,被敷衍,被忽视。
的确,当一个人仔细着在跟你描述或者诉说一件事的时候,像我这样的反应怕是任谁都不喜欢吧。
好在及时作了反思之后,我们还是愉快地继续逛。
所谓一心不可二用,我们总有一些不得不做、不得不思考的事情,专注地占据着我们的大脑,令我们对身边的信息产生漠视。
在不自觉当中,就会出现像我这样“沟通断片”不走心的情况,我想可能很多人都可能遇到过,有自己已经意识到的,也有自己浑然不知的。
其实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也很不尊重人。不仅仅是面对亲子关系,在任何一段关系里,不注重倾听,都是一件严重的事情。
杨绛先生曾说过:说话有讲究,倾听有艺术。
假如说话是一门艺术,那么倾听,绝对也是很讲究的。
说话好比写文章,是输出,既是给人看给人听的,所以讲究动听悦耳、易于理解;
倾听则像是阅读输入,不是逐字逐句照单全收,而是要有所选择和甄别,能分辨出哪些该听,哪些可以略过。
耳朵作为一个知觉器官,只要人们清醒着,它就处于“开机”状态。涌入耳朵的各种声音,那只是听见而已,只有有意识地去听,才叫倾听。
作为一个倾听者,光用耳朵可不行,还得用心才是。
1.倾听,需要有耐心
有的人可能觉得,倾听嘛,不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人人都会。
其实不尽然。倾听,往往是最容易又是最难学的一种沟通技巧。
一个擅于倾听的人一定具有一种亲和力和包容感,令讲述者感到被信任、被接受。
整个过程需要抛开自己的成见,清空干扰地聆听对方所传递的信息。
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吧?这是一本畅销了千万册的童书,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淘气到被退学,被学校认为无可救药的小豆豆,到了巴学园,却逐渐成为了一个被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她是怎么做到的?
与其问她是怎么做到的,不如问是谁改变了她。
因为小林校长,这位校长做了什么吗?
其实他什么也没做。但他懂得倾听,他耐心地听小豆豆说了四个小时的话,直到她觉得说完了。
显而易见地,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听比说更具有影响力。
这样一个皮顽不堪的熊孩子,从来都没有想到,有人会这么有耐心地听自己把话说完,所以,虽然只是第一次见面,但她从心里就把校长当成了她的朋友,而且每天都变得很期待上学。
与谈判专家不同的是,倾听者有时候只需静静地、耐心地接纳、认可就可以了,让对方感受到理解与尊重,就可以达到想要的效果。
就像小林校长一样,小豆豆感受到了被尊重、被接受,所以,才会变得期待上学,因为她找到了情绪的释放通道。
2.倾听,需要专注
如果有满腹的故事找不到分享的人,有委屈找不到倾诉的人,有牢骚找不到发泄的地方,那人生该是有多压抑。
但想要找到一个真正懂得倾听的人很不容易。
倾听是一种互动,如果我们仅仅是听到而已,那便不是互动,对方也会觉得无聊而失去诉说的欲望。
《请停止无效社交》一书中讲述了英国历史上的一位国王“爱德华八世”。
他有个传奇故事,就是爱上了一个离过两次婚的女人,并为她放弃了王位,可以说是一个“爱江山更爱美人”的标准执行者。
这个女人叫辛普森夫人,那么,辛普森夫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厉害人物呢?魅力大到竟然可以让一个国王甘愿为了她放弃王位?
她到底施了什么魔法(妖术)?
其实,她跟上面提到的小林校长一样,善于耐心并专注地倾听。
吴伯凡在《冬吴相对论》中揭秘了辛普森夫人征服国王的魔法:
“其实这个魔法非常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全身心地倾听。”
吴伯凡在书上描述,“她在听爱德华说话的时候,表情就随着他的一字一句而动容变化,全无矫情和做作,仿佛在听一个动人的故事。
她的表情里有一种不着痕迹的提示和帮助,爱德华与她的每一次谈话都能体验到一种罕见的畅快与陶醉。”
辛普森夫人虽无半句话,但仅凭肢体动作就“轻而易举”地捕获了一位帝王的心。这就是有意识倾听的力量。
爱德华见惯了身边美女如云,见惯了谄媚讨好的面孔,而辛普森夫人专注又痴迷的聆听,在他看来却是新鲜又难得,所以,总能引爆他的谈话欲望。
这听起来更像是电视剧里霸道总裁与迷妹的桥段故事,但却是真真实实地发生在某段历史当中。
一个懂得专注聆听的对象,可以给对方带去良好的、愉悦的体验和影响力,发挥着一些不可思议的力量。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也有这样一个人,康熙皇帝后宫三千佳丽,他却独独喜欢容妃,为什么?
不管是天下国事还是家中私事,只要遇上有烦恼的事,康熙都喜欢找容妃,跟她倾诉一番,心里就会得到疏导与放松。
他对容妃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朕想跟你说说话。”
容妃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善倾听之人。她大度、善解人意,可以说是康熙的知音、知己,是他粉黛三千当中最爱的人。
直到容妃被废后,康熙便再无可以宽解他心思的人。
3.倾听,需要有同理心
当身边人心情不好的时候,你很想安慰她,可是你又不知道如何去安慰才能宽解她的情绪时,是不是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
可有的人却特别会安慰人,特别可以理解别人的心情和感受,当你不开心时,只要跟他聊上几句就可以化解你的情绪,让你重新回到积极状态。
那样的人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人家并没有怎么做,只是人家有一种能力叫同理心。
同理心(Empathy),亦译为“设身处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亦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1]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这是百度对同理心的解释。
同理心在倾听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同于同情心,我的理解是指对别人的遭遇和心情能够感同身受,具有超强的情感代入,但不会把自己的意思和想法强加于人。
如果有人愿意向你敞开心扉倾诉,必定是期望你能够理解他,或者赞同他的观点和意见的。
换句话说,他是希望你们之间能引起共鸣的,因为只有能引起共鸣的谈话,才能给双方带去快乐和舒适的体验。
而作为一个倾听者,同理心显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个具有同理心的人,他能够将心比心,快速转移注意力去感知你的感受,体察你的需要。
但又不会凭着自己的判断去随意猜测你的想法,在你还未表达完的时候,也不会认为你应该怎样怎样等。
不随意把自己的理解与猜测强加到你身上,这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能力。
来源公众号:遇见花小溪
-end-
*花小溪|喜欢磨文琢字分享小确幸,用简单质朴的文字打动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