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迷李玫瑾老师,陆陆续续看了好多她的视频。在我看来,她是讲纪律讲的极透彻的人了。
首先,由于研究犯罪心理学,李玫瑾老师可以说是看尽世态炎凉,人生百态。但是不管如何唏嘘,如何遗憾,那个最清晰的边界永远不会变。不可以伤害别人,不可以伤害自己,这就是“禁止”。
而在这个边界内,很多事情就变得模糊。我老公一直挂在嘴边的“要有规矩”,但是作为一名叛逆少妇,我就会回怼“就你家规矩多!”。。。那么,到底什么应该限制?我很喜欢李玫瑾老师的哲学思维,从人性本质上解答了我的疑问。分享几点印象深刻的:
1.允许情绪,限制行为。孩子哭闹不想上学,所有文章都告诉我们要理解。当然,我非常理解,只是我一直觉得有哪里让我不舒服。直到有一天我听到幼儿园老师(一个日本老师)对孩子说:你可以哭,但是不要尖叫。我突然恍然大悟,共情不代表她可以做任何事宣泄情绪。不能尖叫,不能坐地上打滚,不能打人,等等。给孩子一个小玩具,给她讲故事,都是在引导适宜行为。
2. 克制欲望。为什么不能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这也是我很苦恼的问题。因为不健康?有的也不一定。因为没钱?有时候其实是很小的东西。其实,人性七宗罪里的第一点就是“贪”。孩子最开始要学习的就是世界上总有东西得不到,没有原因。但是要注意的是,克制不代表压抑。得不到A,那么不执念于A,可以去尝试B。——这也是书里说的“提出可实现的部分”
3. 忍受饥饿是最基本的挫折。这部分我知道有很多不同意见,主要是觉得通过饿肚子训练孩子,不人道,像训狗一样。。。而我理解李玫瑾老师的意思不是故意让孩子饿肚子,而是让孩子知道生活中就总是有些事与愿违(想吃饭但是要等客人来,想玩滑梯需要排队,想赢就是还差一点,。。。)。如何处理这些挫折才是最根本的要学习的,忍受饥饿就是最基本的挫折教育。
我们家就是从来不让孩子饿肚子的那种,一到饭点就会兵荒马乱,我妈经常说的就是“先吃饭,有什么事吃完饭再说”。这就导致我非常反感别人拖延啰嗦不靠谱, 特别是如果影响到我的吃饭时间,我就会更加暴躁。但是,步入社会越久就越知道,处理人际关系几乎是所有事情成功的关键。无需谈到卧薪尝胆,只是忍受一点饥饿,你能做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