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魏老师讲到了界线,在第一次工作坊的时候对老师画的“一亩三分地”特别有感触,老师说如果建立不好自己的界线,或者没有建立好自己的界线插手到孩子的“田”里,打乱了孩子的界线,那无疑是让孩子长大后允许别人在他的“田”里为所欲为。界线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当别人越界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有紧张,痛苦等不好的感受,但出于很多原因,说“不”很困难,只是觉得不舒服,至于为什么不清楚,可能还会找些借口让自己舒服一点,完全没看到自己的需要,所以这个时候处在“情感的奴隶”状态。
但昨天在界线的问题上我又有点别的想法。分清了自己的界线,他的界线,会不会太生硬了?在和好好相处中,我经常会告诉她这是她的事儿,自己想办法完成,然后想当然地觉得我是在培养她的独立能力,她也一定会自己完成。不过事与愿违,她大部分时候会无声反抗。是哪里出问题了呢?这不就是界线吗?本来就该自己做啊?
原来在我的行为和话语里,好好没有感受到我的爱和关心,她在独自伤心。
非暴力沟通里有一项技术叫“请求”,它的要素在这里不做详述,有一点是“对结果开放”,一方面是“你提出的请求别人答应和不答应都是可以接受的”,我理解的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说不说是我的事,同不同意是你的事”,如果没有“开放”作为支撑,那“请求”就会变成“命令”。
对于好好,我是特别愿意去爱她和关心她,但在她自己构建的私人逻辑里,确是“妈妈是不爱我不关心我的”,我的“请求”也变成了“命令”,信息不对称啊。显然我在建立界线的方法上出了问题,我的需要和好好的需要都没得到满足。
想到这儿,我有点明白了,好好的磨蹭从哪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