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官场还是商场上,都有自己的圈子。而这个圈子里的人也是良莠不齐,并非每个人都是正人君子。 如果一个人随着自己的影响不断扩大,就会有人将你拉入各种圈子,介绍更多的人给你认识。那么,如何才能从别人的介绍中,快速了解一个人呢?曾国藩初次和四川总督宝兴的见面,他就一眼识破了对方的心思。
曾国藩的方法,对今天的我们来讲,依旧十分实用。
曾国藩33岁的时候,被道光皇帝钦命为四川乡试正主考。
进入成都的时候,让曾国藩十分意外的是,四川总督宝兴居然率领布政使、按察使,以及提学使等等大小一百余名官员出城迎接。仅官员们乘坐的轿子,就达一里多地。
此等隆重的场景,让曾国藩甚为吃惊,深感宝兴对此次乡试的重视。
初次和人见面,如果一下子就搬出彼此都认识的人,那么,距离就会拉近,也会显得更加亲热。但曾国藩从宝兴的话中,立即就明白其意思,那就是他们都是穆党体系,是同一个圈子里的人。
穆彰阿一贯喜欢结党营私,大半江山的封疆大吏,都由穆彰阿推荐。可以想象,宝兴一介武官,如果没有穆彰阿的鼎力推荐,他怎能成为一名封疆大吏呢?
曾国藩随着自己得到道光皇帝的器重后,也感觉到了穆彰阿把持朝政的危险,他虽然从来不表露自己内心的不安,但心里也开始警惕,避免自己和穆彰阿走得太近,不过,在他还未完全得到道光皇帝信任的情况下,也必须要穆彰阿为自己撑腰。扯虎皮作大旗,在自己实力不够的时候,能让很多困难的事情变得异常简单。
曾国藩也十分假装由衷地对宝兴说道:“下官入川前,特意去向恩师辞行。恩师对大人也是十分称赞,夸奖大人有魄力有胆识,否则,断不能将蜀地管理的井井有条。这真是蜀中百姓的福啊。”
曾国藩一席话,让宝兴十分受用。
晚上宝兴为曾国藩一行接风洗尘的时候,宝兴特意将曾国藩请进一个私密的房间,并压低声音对曾国藩说道:“以后,还请曾翰林替我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蜀地闭塞,朝中有什么事情,皇上有什么想法……”
其实,曾国藩从宝兴兴师动众出动如此多的官员来迎接自己,就知道不单单是穆彰阿给他写信的原因。
曾国藩善于心学,知道凡是初次和你见面的人,如果有以下几种表现,那就是一定有求于你。
一是十分热情。这样的热情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热情好客,而是超出常规的热情,比如宝兴不仅自己亲自前来迎接曾国藩,而且还带着大大小小上百官员前来。他之所以这样做,也是抓住了人的虚荣心。
很多人都有虚荣心,只要能满足其虚荣心,就能很快感动一个人。但曾国藩并不贪图虚荣,因此,对宝兴的举动并不赞同,反而觉得他兴师动众,耽误了很多官员的时间。
二是喜欢搬出后台。喜欢满足别人虚荣心的人,往往都是无利不起早的人。在他们的心里,总觉得自己的付出,就应该有回报。
而这样的回报,需有一个载体来连接,那就是他们共同认识的后台,即穆彰阿。因此,在宝兴的口中,他总喜欢将穆彰阿挂在嘴边,以引起曾国藩的高度重视。这也就是我们口中常常提到的“你即使不给我面子,但也要给某某人面子”的意思。
三是很直接。由于曾国藩在詹事府行走,见到道光皇帝的机会,比朝中很多大臣都多,这才是宝兴最为看重的地方。
古代的皇帝,由于长期在深宫中,接触的人除了宫女、太监、侍卫外,和大臣们接触的也就是那些品级比较高的人,因此,像曾国藩这样官职不太大,而又长期在他身边出现的人,其说的话,往往会作为皇上参考的依据。
而曾国藩能经常给皇上和皇子们讲解“四书五经”,也就是皇上和皇子们的老师,他的话,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正是出于以上原因,才让宝兴对曾国藩刮目相看,加上认为曾国藩也是穆党体系的人,因此,说话也就很直接,不会转弯抹角。
曾国藩见宝兴终于向他说出心中的想法后,知道这是一个陷阱,如果自己信誓旦旦地答应一定替他在皇上面前说好话,那么,自己就会授人以柄,而且,道光皇帝给他派遣的两名侍卫,名为护卫,实为监督,曾国藩自然不敢到处吹嘘自己在道光皇帝的心里有多重要。
另外,如果此话传入穆彰阿口中,也会被座师认为自己背着他在外面拉帮结派,从而对曾国藩心生警惕之心。
因此,曾国藩无论如何也不能答应宝兴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