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听话懂事的孩子不一定不快乐
提到一个孩子听话懂事,家长总会引以为傲,老师邻居们也会赞赏有加。而评判一个孩子听话懂事的标准是什么?听话,指顺从家长的意志,按家长的要求去做。懂事,指在规范内行动,不做“越雷池”的事。而这样的标准,似乎也成为了很大一部分家长定义“好孩子”的标准。
我们先不论这样的标准是好是坏。在探讨“从小听话懂事的孩子,长大以后会不会快乐”这个问题之前,我想,每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在小时候就选择“听话懂事”这条路时,都有自己的理由。比如,听话懂事意味着对父母的足够信任,可以避免自己少走弯路;比如,得到听话懂事的评价,会得到父母更好的对待,获得更多的关注;比如,用听话懂事来武装保护自己,免受父母的责骂……
这样的选择,这样的理由,也许会在成长的道路上一直延续。我们不能说,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就一定有出息,或者没出息,就像我们也不能定义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就一定会快乐,或者不快乐,一个道理。每一个哪怕同样的选择和理由背后,一定也都有着不一样的结果所带来的不一样的感受。
如果感觉自己的听话懂事,给你现在的生活带来了足够的信任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我认为没有必要去改变它,或者只需要微微的调整。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那些,觉得自己不够快乐和幸福,原因在于自己从小听话懂事的这部分人。
二 C同学的困惑
从会记事开始,C就是一个特别听话懂事的孩子,不像现在很多人对C的评价——你一定从小就特别叛逆吧。从小开始,家人和周围的叔叔阿姨伯伯婶婶都给C这样的评价,你看老C家的孩子真乖,从来都没哭过,多听话懂事。
每当听到这样的评价,C都害羞的低下了头。C很高兴。可其实,这样的听话和懂事让C承受了更多的难过。
比如,C在学校受欺负了,回到家,妈妈问C今天过得怎么样,C为了表现得很优秀,就会笑着说,妈妈,很好啊,没什么。然后结果就是晚上在被子里躲着哭。再比如,步入初三那年,妈妈因为工作调动,要离开C去另外一个城市,妈妈问C怎么看,C为了表现得很听话懂事,说,妈妈,你去吧,放心,我没事的。然后结果就是,C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学校里没有朋友,家里也不说话。
有一次C实在憋得要出问题了,跟爸爸说,爸爸,我太难过了,怎么办。C爸说,你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除了学习,你有什么好担心难过的?为了表现得懂事,C默默的收起了想说的话。自此以后,再也没有真实的表达过自己的感受。
童年期和青春期的C,一直以听话懂事为傲,C觉得,哪怕失去了一切都无所谓,最起码,自己还是个旁人眼中听话懂事的孩子。
到高中,C换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完全陌生的人,完全陌生的语言环境。C试着说着半生不熟的方言,试着跟周围的人打成一片。C失败了。因为他们会笑她。于是C又展示了听话懂事的一面,默默的再也不说这些她学不会的方言,默默的远离那些会笑她的人。因为C认为,他们会妨碍C的懂事,会给C不好的评价。
然后呢,C也在父母面前表现得极其懂事。C说自己过得很好,C说自己很适应,C说让他们放心。与此同时,C出现了各种问题,常常以泪洗面,表达不出不好的情绪,失眠,痛苦。白天浑浑噩噩,晚上异常清醒。
慢慢的步入大学之后,C再次生活在了一个陌生的城市。这一切对C来说特别的新奇,好似一切可以重新开始一般。但其实,是更多的恐惧。
父母送C来异乡上大学。离开那一刻,C把行李拖到去军训的车上,倒车镜里看到父母默默抹着眼泪。C记不清当时的自己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那一刻C告诉自己,从此以后,你就要一个人照顾你自己了。然后C头也不回的任凭车辆开走,任凭父母的眼泪在自己的视野里消失。
大一的C暴饮暴食,从90斤飙升到了112斤,然后不停的吃减肥药,拉肚子、催吐,很痛苦,可嘴巴还是管不住的一直吃。周围的人笑C,C也笑她自己。C觉得自己很懦弱。
可C一次也没有跟家里人主动打过电话,一次也没有主动抱过父母。C甚至认为,如果扑上去抱住自己的父母,其他人会嘲笑C的不懂事,这等于推翻了她的全部。C的父母也会因为C的依赖而就不够放心了。
大学期间,C每天几乎只睡两个小时,醒来睡不着就开始背英语单词,去疯狂看书…不停的填补这些C觉得缺失的空白,C以为这样内心的黑洞就可以得到修复。与此同时,C在老师同学们以及家人面前,依然表现得优秀而懂事。
可C深深的明白,自己真的是出了很大的问题。C很无助。可C不知道原因。
再到后来,不仅这让C觉得恐怖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以外,C谈恋爱也出现很大的问题。C出现了冷暴力,很严重的冷暴力。遇到任何不舒服的事情,C就会非常敏感,敏感到别人问她一句你怎么了,C可以一天不说话,把别人当空气。
而C真正发现,她谈恋爱的对象,与她的精神世界真正契合的有多少呢?在一起的,契合的很少。契合很多的,C不敢跟人家在一起,C怕被发现这样的不懂事不成熟。C觉得别人喜欢她的原因,都是因为她懂事啊。一旦发现她的不成熟不懂事,一旦发现了,就会离开她。那么,C应该选择安全一些的。
这样的所谓成熟懂事就会带来好的评价的观念,一直持续到C生命的二十六岁。
C开始从最深处自省自己,为什么要把自己从一个小破孩改变成林黛玉,因为C告诉自己要学会隐忍,也就是所谓的懂事听话,C才能得到大人好的评价。为什么要把自己从林黛玉改变成王熙凤,因为C郁郁寡欢会不受人喜欢,变成一个开心果会收获更多的认可。
可,为什么要得到这么多所谓的好的评价呢?因为C特别的自卑,C对自我根本没有认同感与存在感。所以不管自己任何事情做得有多好,C永远都觉得是不够的,C很累,C一直努力,可C一直都是在填补那些认可的黑洞而已。
某一天,C突然看着镜子里的自己,问自己,这是谁?她到底想要什么?现在她又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然后,万念俱灰,失声痛哭。
C发现自己,一直在朝着大家对她的期待的路上,不停的往前奔跑而已。大家期待C做什么,C就把什么做到极致。然后,C依然不认可自己,依然在不停的挑战自己,伤害自己,攻击自己。
而如果你已经看到了这里,应该已经知道,这个C,就是我自己。
三 不快乐真的应该怪父母吗
从我听话懂事的经历里,也许你或多或少看到了些自己的影子,也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到了我以前巨大的困扰和繁衍出的种种问题。
比如,因为想要好的评价,所以压抑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凡事不违背他人意愿为前提,成为“烂好人”,疲惫不堪;比如,害怕家人失望伤心,所以顺从家人的安排和选择;比如,恐惧朋友恋人的离开,所以始终以不真实的听话懂事的面具示人,内心的愿望长期得不到满足;比如,想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时,选择以对抗和破坏关系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长期活在自责与压抑的梦魇中,深深的自卑,不敢对抗,而总是小心翼翼;比如,擅长自我攻击与伤害,以牺牲自我为前提,获得和谐与安全……
现在流行的“原生家庭辜负了我”思潮,使得很多判断自己因为过于听话懂事而活得不快乐的人,把最终原因归结在了父母身上,带来更强烈的怨恨和对抗。我也是其中之一。我觉得,你为什么不懂我?不相信我?凡事要否定我?原因都在于父母啊,而为什么他们却不改变?
而这样的愤怒,却源于认同。因为我也不懂我自己,我也不相信我自己,我也常常否定我自己。而说服父母改变,比改变自己要困难多了。
所以我在做出任何选择的时候,总会告知父母,我想这样做。如果父母同意了,那么一旦带来不好的结果时,这个锅我得给他们背,因为是你们同意这样做的,而我现在不幸福;如果父母不同意,而我最终也放弃了这个选择,那么仍然带来不好的结果时,这个锅我也会给他们背,因为你没让我选择当初的那个选项,所以我现在不幸福。
而细细想来,这种埋怨天地的思维模式,让我发现,其实无论我有着怎样的童年,现在都不会幸福。
追根溯源,自我认同不够,所以才总是渴望从父母那里得到选择的答案。而作为父母,你觉得他们总是不相信,或者否定你的种种选择,也可能是他们看到了你并非你表现出的成熟,所以在尽量为你规避风险。
因此,你现在应该明白了,这些长期的盲目顺从所带来的不舒适感,并不能完全怪责在父母身上,因为是你自己允许这样的顺从发生的。
所以首要的,是你真正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一味的顺从父母的意志,或者一味的选择对抗反面的选项。不管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承担结果的,都只是你自己而已。
学会多尝试自己感兴趣的选项,好好规划自己要走的每一步。任何建议、意见、评价、指引,它们都真的只是我们人生中一条可供参考的路程而已,谁也不能左右我们的选择,一切,只在于自己的内心,是否真的足够勇敢而坚定,是否愿意为自己的所有选择买单,而不是总抱有将不好的结果转嫁他人的可能性。
正如《存在与虚无》中提及的——“阻止你自由自在、桀骜不驯生活的,是你自己。你不相信自己还有选择。然而你总是有的。”
四 别以破坏关系为前提来坚持自我
很多人看到这里,已经明白了——这辈子是我的,不要过给别人看。但是你仍然有可能面对来自父母的“阻挠”。
我也曾犯过,并且正在犯着这样的错。我觉得,我已经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你为什么仍然不相信我,不支持我,反而阻挠我呢?于是进一步的对抗又要蓄势待发。
没错,很多人认为自己已经明确了自己想要的,却仍然被插手,感觉痛苦。于是埋怨、争吵、对抗,然后遭到父母更大的压迫和质疑,被冠以不孝顺、不听话的帽子。
可对于父母来说,你变了,但是他们对你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过去的阶段。他们甚至可能会觉得,自己仍然在养育一名未成年人。他们只觉得,这个孩子的思想可能还不足够达到一个成年人的标准,这个成年人的未来,还没有真正到来——所以,"我仍然需要帮助他。"
千万别会错了意。以为父母的好心帮助,是对你的一味否定而已。只是,他们已经习惯了,在你的允许下,“插手”你的生活。
我们没有必要去对父母抱有太高的期许,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生活在过去的年代,我们从一出生开始,接受的已经是他们所有的认知范围之上了。他们也在努力想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也只能把你教到和他们一样的程度而已。我们作为一个合格的儿女,也得接纳这些认知的差异化。
所以,在建立了自己足够坚定的价值观后,做出了明确的选择之后,应该是以一个成年人的姿态,去告诉父母你的选择。不用去证明,不用去反驳。
而作为本身就存有认知差异的两代人,父母也许真的不能完全理解你的所作所为。学会冷静的思考,判断父母的劝告。如果这个劝告本身,和你的选择背道而驰,请帮助处理他们的情绪问题,而不是辩论选择本身。
习惯了照顾你、帮助你的父母,可能会有些慌张,害怕你真的足够独立,在抛弃他们的劝告的同时,也连同这份关系一起割舍。所以,就像心理学家科胡特说的那样,对待父母,我们应该“不带敌意的坚决“。试着温柔的告诉他们,“我知道你很爱我,但我需要自己的空间,虽然我拒绝你,但依然感激你的付出。"
我相信,在父母短暂的适应之后,他们也会欣喜于你的成长。
前几天,看了电影《攻壳机动队》。里面有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我们执着于记忆,觉得是它定义了我们。但真正定义我们的,是我们的行为。”换在今天的文章中,应该是这样——我们执着于过去的伤痛,觉得是它把我们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但真正会影响我们生活的,是我们现在的行为。
所以,我从未像现在这般爱着自己,感谢自己。我从未像现在这样,思想如此自由。因为我为自己的改变欢呼雀跃,因为我明白自己正走在自我实现的路上。哪怕仍然会有焦虑,仍然会有害怕,仍然会有很多我目前能力解决不了的事情。
但,改变已经开始,就是最好的时候。你说呢?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