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五本书的记忆

0.引言

我——感觉同大概5亿人一样——在阅读时会做一些标记:折角、划线或者直接复制出来保存到[某个地方](我常用的是simplenote和印象笔记)。

在一些更为稀少的时刻,我会愿意更进一步,去做一点读书笔记(主要是转述一下“整体”内容)。下面我会分享其中的五篇。

当回想起它们时,大概有40%的时候,我会觉得它们有一个统一的主题:“如何深入地生活”/“如何度过一段无人在意的时期(applauseless life)”。

1.安贝托·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

在158页,艾柯说他年轻时读了奈尔瓦(Nerval)的小说《塞尔维》(Sylvie),简直被迷住了,后来重读过多次,迷恋有增无减。普鲁斯特曾分析过这部小说,认为它最神奇的地方在于能创造出一种持续不断的“雾中观花”的朦胧效果,我们永远无法准确地理解奈瓦尔是在讲述过去还是现在,是在叙说一个事实还是一种记忆。艾柯开始想去弄明白奈瓦尔究竟用了怎样的叙事策略和语词策略,竟如此娴熟而成功地吸引住了读者的好奇心。

也就是说,他并不满足于作为一个狂热的读者而享有的那种快乐,他想同样地体验一下另外一种快乐:去发现文本是如何创造出那种朦胧的效果。于是,他挑选一批学生举办了一个长达三年的讨论班,写了一篇长文,阐释了这部小说具体是通过怎样的符号学方式创造出了那种效果。同时他发现,这种理论性的思辩并不会减弱进一步阅读的快乐与自由。

这很好地说明了艾柯为什么要坚持严格区分“诠释”(interpreting)文本和“使用”(using)文本。可能在罗蒂这样的实用主义者看来,这样的区分毫无必要:任何人对任何物所做的任何事都是一种“使用”。我对这种言词之争没有兴趣。但艾柯这种处理方式的确提醒了我,对于一些文本,去试图理解作者到底想说什么远比从中寻找一种表面的自我肯定更为有趣和重要。那些文本之下的“永恒低语”也许才是真正的智慧极光。

2. 约瑟夫·皮珀,《闲暇——文化的基础》

康德说过,“理解力并不能用眼睛去观看什么”,在他看来,认知乃是一种推论性的活动(工作),卖力的思考、练习才是获取真理的不二法门。

因此,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工作至上”的世界应该颇合康德心意。我们打心底里羡慕那些成功者,认定他们的成就背后是大量刻苦的、累人的主动练习,除此之外并无其他,于是同样渴望“优秀”的我们也急切地开始了学习,但很快发现根本坚持不下去,同时持续地为自己的堕落而焦虑不已。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力量似乎全部消耗在内心摩擦之上?是不是假设本身就有问题?

皮珀大概会说,是。皮珀说,心灵中还有一种感受性很强的“观看”能力,这不需要什么艰巨的努力,只需放弃对大脑的控制,让灵魂静静开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感受到一股新的生命气流进入了体内,心中形成了一种像水晶一样纯洁透明、坚强无畏的东西。这种神秘的感觉带领我们超越狭隘的工作世界,获得难得的“万物同一”之感。同时,功利性地看,它也带来了正确工作所必需的美德和信心。

因此,皮珀认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我们工作是为了得到闲暇”,反对“工作,然后不绝望”这样的工作狂心态。毕竟正是在闲暇之中,在“默观”之中,人性的高贵之处才得以拯救并加以保存,我们才有可能停止问那个该死的问题:为什么?

3.爱德华·萨义德,《格格不入》

爱德华·萨义德的父亲应该是个巴勒斯坦人,但为了避免被征入奥斯曼军队,逃离了巴勒斯坦,并传奇般地拿到了美国公民身份,在美国呆了十年后,回到巴勒斯坦,成为了一个富有的文具商,随后与一位传统的黎巴嫩姑娘结了婚。长子爱德华·萨义德(他还有四个妹妹,他对她们没有亲密感),1935年生于耶路撒冷,那时他父亲至少已经四十岁。

可以想见,他父亲代表了权力权威、理性主义纪律和压抑情绪的一种结合,散发着压倒一切的自信。于是同卡夫卡一样,爱德华从小便生活在威严的父亲的阴影之下,觉得不管怎样都不对劲,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这种环境所带来的正负效应的平衡点。

这即是他生活的基本母题:“第二自我”如何浮现。这“第二自我”长时间地湮埋于他熟练养成并运用自如的父母建构的爱德华之下(比如,他父母对政治深恶痛绝,他则不然)。

爱德华·萨义德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爱德华(Edward)是个典型的英文名,而萨义德(Said)则是阿拉伯姓。事实上,阿拉伯语和英语的确在他的生活里交织不清。出生后他去了开罗,小学/初中上的是英国/美国人办的学校,夏天则在黎巴嫩度过,高中时终于去了美国,一路读到博士,最后定居在纽约。这种不停地移位失所和语言变换让他从来没有家的感觉,在每个地方都觉得格格不入。

于是,这形成了他生活的第二母题:大量增加的新起点如何使人生松脱其早年的起点。

下面这几段摘抄,可以视为是他对这两个母题的阐述:

P206 我在心中反复编织的世界发生于琐屑的表面现实之下,在一个更深的意识层次之中,一个由美的、彼此有其内在关联的成分——观念、文学与音乐的段落、历史、个人回忆、日常观察——构成的层次;滋育这个层次的不是我的家人、老师及其他督导者塑造的“爱德华”,而是我内在的、远没有那么顺从的、能独立于“爱德华”阅读、思想甚至书写的自我。

P249 我似乎愈来愈少从家族吸取生命的滋养;……我有两种几乎绝对分开的生活,一是我在学校的表面生活,一是我汲源于音乐、书,汲源于和幻想交织的记忆而产生的情绪与感性的生活,我珍爱的一种内心生活,复杂,但多数不能言明。我这两种自我之间需要整合与自由,但似乎总是延后,虽然我潜意识里相信这两个自我总有一天会整合。

P282 我和赫蒙山基本伪善的权威相处,产生了一种新的意志,这种新意志与过去的“爱德华”毫无关系,而是建基于表面下另一个慢慢形成的自我认同。

P289 美国把人变成千人一面,在意识形态上众口一辞,对我那些同学十分有效,而我没有亲近的朋友,于是孤身奋战,越来越能成功地抓住并发展能抗拒这种力量的感性。……我意识到我正在萌发着一股新的独立的力量,……独立坚强的力量,或者说,新生的意志:由此开始,我拒绝再当消极被动、成天只知做功课、赶最后期限、不敢丝毫犹豫的“爱德华·萨义德”。

P356 偶尔,我体会到自己像一束常动的水流。我比较喜欢这意象,甚于许多人附之以相当意义的固态自我的身份观念。这些水流,像一个人生命中的许多主题,在清醒时流动,最佳状况的时候不需要调解或协和。它们可能不合常情,也许格格不入,但至少它们流动不居,有其时,有其地,在林林总总奇怪的组合样式中运动,不必往前,有时彼此冲撞,如同对位法,却没有一个中心主题。这是一种自由,我喜欢这样想,尽管我对此并不完全确信。这样的怀疑精神,也是我特别要坚持的主题之一。我生命里有这么多不和谐音,我已学会不必处处人地皆宜,宁取格格不入。

4.罗兰·巴特,《自述》

可以称他为现代版的蒙田吗?他坦诚地说出了自己不同于古人的困惑、脆弱和无可奈何。

我感觉,现代许多作家的确更为形式化,也就是说,他们的文字更易于模仿。结构和风格已经在那里,清晰可见,你只需根据自身经验代入内容即可。这种特点让我很难长时间地阅读这些作家:你的语气和节奏是好的,但你的内容如此私人,让人摸不着头脑,看来我们的痛苦并不重合,那我何不自己开始写呢?

对此现象,罗兰·巴特说得很好。在《S/Z》里,他提出了一种对立关系:“可读的/可写的”。

我不能重写的文本是可读的(今天,我还能像巴尔扎克那样写作吗?);我阅读起来有困难的文本是可写的,除非完全改变我的阅读习惯。

在这本书里,他补充道,也许还有一种“可接受的”文本:

我不能阅读,也不能写作您生产的东西,但是我接受它,就像是接受一种火、一种毒品、一种神秘的解体。

巴特这个“可读的/可写的/可接受的”分类模型,感觉也可以运用于微博时间线(微信朋友圈)。

5.约翰·罗斯金,《芝麻与百合》

最sweet的留到最后。作为一个在充斥着大量“伪词”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人,我多么希望有人早点告诉我下面这段话:

有的人读遍了大英博物馆的书,到最后还是一个彻底的“文盲”,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而有的人读了一本好书的十页,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看——也就是说,真正精确地读——在某种程度上便永远是受过教育的人。(仅从智力教育来看)一个人是否受过教育完全取决于这种精确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723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485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998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23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355评论 5 37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079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389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19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19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971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100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38评论 4 32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93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8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17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47评论 2 35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34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