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丘壑 眉目做山河
--读《做有温度的教育》有感
亲爱的伙伴们,这是我加入叙事者大家庭共读的第一本书。能和大家共读很荣幸,读之前听了董燕老师的导读,董燕老师情真意切的导读,让深深的爱上这本书。
捧读方华老师的《做有温度的教育》让我陷入沉思,什么是教育?仁者爱人!教育生涯中,做孩子喜欢的教育,做家长满意的教育,做领导欣赏的教育,做社会肯定的教育……做有温度的教育,是每一位教育者的毕生追求。掩卷沉思,什么样的教育才具有温度?
第一章 教育是什么
教育究竟是什么呢?《教育学》中解释: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方华老师在第一章序言里告诉我们,教育还应该有一些更深、更长远的看不见、摸不着、一时发现不了甚至永远都无法量化和具体化的东西,这些东西成不了教育的功劳,而只能是教育的功德。这些功德评不了职称、得不了奖,甚至没有人(包括教育者)知道。目前在学校,他们对教师工作量、考核计分、升级、涨工资的评价,考核唯一原则就是学生考试的分数。于是老师们便疯狂的把孩子们禁锢起来,让孩子们一遍又一遍的刷题,一遍又一遍的背诵和默写生字和单词,这样密集型的培训,确实挺高了孩子们的分数。但是却忽略了孩子们的其他方面的成长,大家把孩子们当成学习的工具和盛装知识的容器。孔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他的解释"君子不器"的意思是,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就要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在孔子看来,只有悟道,特别是修到天道与本心为一,才有信仰,才有驾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才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
教育,应该给孩子一个美丽的期待。方华老师通过和学生聚会随笔,对教育进行思考,什么是成功人士?一是自食其力,对父母、对儿女承担起责任;一是遵纪守法,遵守基本的社会公德;三是能让亲友感到自己是一个可以信懒的人。如果能做到这三点就叫成功。教育不能让人心存不安 、心存失望、心存回避。而应让人心怀感恩、心怀希望、心怀美好。从世俗功利的角度来看教育,教育只是跳板,只是台阶,只是工具,只是被人们指责的怪物,而不是美好的回忆。通过教育获得“功名”的,有着“不堪回首”的悲伤,会埋怨教育过意刻板和世俗。在教育中并未获得“好处”的,得到过数不尽的“排斥”,被刺的满身是伤。教育只有关注眼前走向关注远方,从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才能真正帮助和启迪学生。
哈维尔说: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教育管理,有所不为有所为,就看我们怀着什么样的心态?把自己定位在何种角色?愿不愿努力努力让一些不可能成为可能?这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超越!
第二章 课堂从什么时候开始
教师想清楚课堂为什么做比知道怎样做更重要。对教师教师的培训就是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做,二是怎样做,三是做什么。我们往往不知道为什么要做,只想知道怎样做。
构造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照我们的课堂我们是上了一辈子的课,等于长了一年的课,还是每次课堂每个阶段的课堂都有不同的创新和思维?方老师所在的弋阳在承办第九届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时,以叠山书院论坛为磨炼平台,将弋阳教师的才华逼了出来;在谈到“打磨课”是教研还是作秀时,方老师不走极端,不一边倒,他的观点另辟蹊径:要让“打磨课”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大家不能只盯着一堂课,要看到教师为了这堂课在背后做了什么,要看评价的着力点在什么地方;在提供研究的平台中,方老师以“教育梦.龟峰读书联盟”为教师搭建阶梯,让老师们在阅读、写作、交流中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方老师说的研究不仅适用还很实用。这样,阅读、上课、思考、写作、交流,从求外借鉴到求内“逼一逼”自己,我们方能在不断地研究中上好课。
做一个研究型的老师,是方老师工作的另一个在重点,帮助老师解决困惑;让老师们品尝到教研的“甜头”;唤醒教师内心的梦。教研工作和一线教师紧紧相随。让教育之梦温馨而又希望。
课堂需要创新,生活也需要创新,这个是所有教师和社会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第三章 怎样对待孩子
我们现在怎样对待孩子,将来的孩子就会怎样对待这个社会。方老师从“理发师的教育经”说起:家长把孩子放在我这里,我就应该让家长放心,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和变化。只有把孩子教好了,家长才会相信我、相信孩子。只有孩子得到认可了,孩子才会有自信,才能找到自己的舞台。有舞台的人才能成就自己的梦想和辉煌。
做好的教育就是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教育,我们给的教育应该是孩子们需要的和耗子们想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我们学校在教育中不断地教孩子们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给他们制定了无数的条条框框,却很少让他们看到希望,这些条条框框知识我们成人的要求,孩子们自己并不认可。只有孩子们认可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方老师用一幅“脏画”和我们谈起:下次,你看到黑太阳、红鼻子、竖眼睛、两个嘴巴、河水往高处流、火车没有轮子、苹果长在地上等匪夷所思的画面时,请你不要嘲笑他们,也不要去帮助与教育他们……我不是一个美术老师,但是,如果这样的画如果出现在一个美术老师的面前,那么这个画画的孩子一定会被呵斥为“乱画”,严重一点,还会被作为反面教材,班级“展览”以儆效尤。但是,方老师得到教育的领悟是什么呢?他教育我们:我们没有耐心去倾听孩子们的想法与思考,那些拿着一幅幅漂亮画的家长和老师,你们是想让还在学到画画的技术,还是想让还在学会用画画表达自己的想法呢?方老师的质问直叩心灵,是啊,我们究竟想要的是什么?当然,学画画的结果不是不重要,但,画画过程重要吗?这过程中孩子的想象力不重要吗?思维发展不重要吗?孩子想要表达的心声不重要吗……我想,这便是方老师想要告诉我们的!
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有多少人拿着为孩子好的借口揠苗助长,还在内心沾沾自喜。做教育应该想清楚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比怎样做更重要。
第四章 做个懂行的教育管理者
方华局长是一个有教育情怀的教育局长,他对教育的思考是“做”出来的,是真正的“做”而论道。在《做个懂行的局长》一文中,他的自我探究令人肃然起敬:加强学习,熟练掌握教育政策;用好政策,服务区域教育发展;破解困难,落地教育政策。
在《教育变得为何不再美丽》一文中,方老师的教诲掷地有声:没有局长与校长的专业,就难以有教师的专业,没有教师的专业,何谈教育的专业?身为一个地方教育的最高管理者,方老师方局长管理中做了什么呢?方老师最朴素的做法就是:去行政化,让学校回归了教育本位。让资源部门不再是权利部门;让校长“对下负责”;让检查培养学校发展的正能量;让管理者到教室里思考教育。那么,这种管理带来的弋阳教育的变化又是什么呢?在以方老师为引领的弋阳教育层层管理者的共同努力下,弋阳的教师走上了专业发展的道路;弋阳的孩子在家门口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弋阳的教育成为了弋阳人的骄傲。
第五章 做有温度的乡村教育
在广袤中国的土地上,农村的孩子占有很大的比例,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就享受很优质的教育,教育的资源、设备、师资的农村和城里缩小差距,享受公平的待遇,中国的教育要从最基层的农村抓起。“教育的魅力在于对待每一个人,教育的成功在于不拒绝每一个人,教育的功德在于不放弃每一个人,让乡村教育享受相应的待遇,乡村教育就会像乡村一样美丽,让孩子们就会成为大家心里、梦里对家乡的念想,就会是中国基础教育中令人骄傲的一员。”方华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搭建平台为教师发展提供机会,成立由行政推动、民间组织的五个专业联盟。有研究家校工作的家校合作委员会,有专门推动教师教学、教研专业成长的名师工作室;有共创全民阅读的教育梦.龟峰读书联盟;还有提升班级管理水平的心理学、班主任协会。这些联盟立足教育,帮助教师,服务社会。这些联盟两年多,引领各级各类教师2000多人参加活动,极大的提升了加试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对待乡村教育的面临的实际困难,方老师从制度、待遇、环境几个方面来考虑。《做乡村教育乡土的守望者》一文中,发展乡村教育,成就乡村教师;建美乡村学校,留住乡村教师;发展乡村学校,成长乡村教师;办优乡村学校,铸就乡村教师;一项项扎实有效地措施使农村的教育和城镇的学校相比毫不孙色。2015年比2012年相比乡村学校学生增加了5.09%。城镇学生人数的减少缓解了城市学校的压力,为乡村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
以校风促民风而影响家风,充分利用好农村校这个平台和基地,让乡村学校不再是一座孤岛,而是成为了而是成了当地村落和精神的文明高地。使乡村文明焕发出勃勃生机。
第六章 学校因何而美丽
一所学校的美丽在于它雄壮的大楼、塑胶跑道、众多藏书的图书馆和宽敞明亮的教室?这些都是外部因素,方老师给出了的答案是:学校之美源于学习美,学校之美源于交流美,学校之美源于互助美,学校之美源于明理美,学校之美源于改变美。一句句话语中无不体现人在其中,《能和学生一起学习的老师是好老师》里面讲,一个好老师应该具有爱岗敬业,德高识广,爱生如子,关于创新,能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老师。育人者育己,育己者育人!方老师说:能和学生一起学习的老师是好老师!作为老师,教学生“学会”只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学生的学,更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以学定教”,“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
方华老师把自己的阅读归为:需求性阅读,需要性阅读,习惯性阅读和随意性阅读四个层次。他认为,第一个层次,是阅读之初的动力,这个阶段的阅读要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只有拿起书来读的话,就能理解阅读的真正价值与意义,能阅读带来的快乐和成长的帮助;第二个层次,是服务于工作的;第三个层次,是从单一的工作需要向自我成长、自我探求、兴趣爱好相结合的多元选择转变;第四个层次,更倾向于阅读者的价值观和情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融入我们的生活,和吃饭呼吸一样自然,这种阅读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朝向的姿态。作为教师,这各种粮食被我们吸收之后,就成为了滋养我们教育的营养,定能让我们的教育美一些,再美一些的。
教师的学习和成长学习是我们的一种生活状态,作为教师,最好的阅读,是最好的学习,是我们和孩子们在一起时的共长!这当是教育的最美姿态!
挥别文字,沉下反思,我发现《做有温度的教育》的确是一场有温度、有信仰、有情怀并散发着人性光辉的教育人生的修行。在“停课不停学”,这一段闲适的时光里,带上我的汲取,还有我的思考,开始做有温度的课堂教学策划;我开了《面对疫情,教育何为》班会,同时梳理温暖的教育故事形成文字,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给大家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做有温度的教育我已经开始在路上,请大家和我一起行走,我们一群人可以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