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鱼或者一个女子说:)
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
我往往溶化于水的线条。
你真像镜子一样的爱我呢。
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读罢卞之琳的《鱼化石》,突然很想谈点什么,又不知从何说起。翻阅了一些关于此诗的评点,但无非是从诗歌意象、词语搭配方面进行形式化的分析,更有甚者将其提升到“革命”的理论高度,于是不由的笑着摇摇头,将它们通通合上。
或许卞之琳的这首诗的确有着很深的寓义,甚至暗涉当时的某些社会现象,可惜我没有那么深的洞察力,我只看到了诗中表达的爱情,我只想到了诗人对张充和的苦恋。是的,我懂了,我更愿意把它当作一首爱情的诗歌;一首纯粹的情诗去解读、去诠释。
爱的不顾一切
“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
我仿佛听到诗中女子的声音:什么都可以舍弃,只要有你的怀抱就足够。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文字太过煽情,甚至让人想到那些“情深深雨蒙蒙”的琼瑶剧,但又有谁能够否认,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恋情,或是热恋或是苦恋,为了那个他,我们愿意放弃世界,放弃一切,我们坚信拥有了他就有了全部。
更多的是年少轻狂的不顾一切,但曾经拥有过这样的“去爱”,这样的“去追求”何尝不是人生最美好的冲动、最值得铭记的无知?
是的,我要有你怀抱的形状,我只要你怀抱的形状!
更多的是初恋的懵懂无知,那个时候我们不懂的什么叫做“现实的无奈”,也不知道所谓的“门当户对”,我们只在乎跟着自己的感觉,那种从内心深处去爱的声音。有人说,初恋不是爱情,因为那时的我们都太小,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爱情。真的是这样吗?那又有谁能告诉我什么才叫做爱情?不顾一切的去喜欢一个人怎么不是爱?相反,这才是真正的爱!明知没有结果,但仍要和他在一起;明知对方不会爱上自己,仍然控制不住的思念。我突然想起了几十年前那个年轻的卞之琳,是否那时的他也有同样的感受?我要有你怀抱的形状,我只要你怀抱的形状!
脑海里又浮现出另一个诗人“叶芝”,想起他那首被作为爱情经典的诗歌《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白发苍苍,睡意朦胧,
在炉前打盹,请取下这本诗篇,
慢慢吟咏,梦见你当年的双眼
那柔美的光芒与青幽的晕影;
多少人真情假意,爱过你的美丽,
爱过你欢乐而迷人的青春,
唯独一人爱过你朝圣者的心,
爱你日益凋谢的脸上的哀戚;
当你佝偻着,在灼热的炉栅边,
你将轻轻诉说,带着一丝伤感,
逝去的爱,如今以步上高山,
在密密星群里埋藏着它的赧颜。
这个执着而顽固的爱尔兰老头儿,至死只爱一个女人,因为他说,我只要你怀抱的形状,即使是梦中,亦已足够。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个爱情的悲剧,因为爱情的结局不是“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但为何非要将爱情划分类别?爱情没有贫贱之分,也没有悲剧喜剧之别。只要爱过,只要不顾一切的去爱过,轰轰烈烈的去追求过,只要曾经有那么一个人让你放弃世界却只要有他的拥抱,那就足够。
七岁的那一年抓住那只蝉,以为能抓住夏天。十七岁的那年,吻过他的脸就以为和他能永远。我仿佛读懂了卞之琳“怀抱的形状”,那是我们最单纯的爱情,是不顾一切的去爱,是生命中最美好的印记。
爱的结合
“我往往溶化于水的线条。”
卞之琳在《鱼化石》的注解中引用了法国诗人保尔·艾吕亚云的一首小诗:“她有我的手掌的形状,她有我的眸子的颜色,她消失在我的影子中,就像一块石头落入天官。”爱上一个人,就想变成他。于是,鱼想融化在水的线条中;于是,她有了我手掌的形状,眸子的颜色。于是,两个人之间越来越相像,相同的饮食习惯、相似的兴趣爱好,慢慢的被朋友都称作“夫妻相”。
其实世界上没有两个绝对相同的人,彼此的相似只是因为爱让双方学会包容,学会适应。鱼在水中渐渐有了水的线条,水拥抱着鱼慢慢带了鱼的气息。爱情就是这样,彼此的磨合,为对方改掉自己的小毛病。普通人的爱情不是神话,更没有电视剧中的那般惊心动魄,走过年轻时的不顾一起去爱,我们更希望一份安定的爱情,平凡却不平淡。
因为爱对方,就想拥有他。鱼和水相互融合,慢慢成了一个不能割舍的整体。在我看来,性是纯洁而神圣的,因为它是爱的深化,是因爱而产生的结合。
想到了去年红极一时的一部电影《朗读者》,想到了里面的主人公米夏和汉娜。或许很多人看到他们结合的镜头时很是厌恶,认为三十六岁的汉娜与十五岁的少年米夏之间只有身体的交易,只有彼此欲望的满足。但是,如果我们真的读懂了他们,真的读懂了他们的爱情,谁又能把这样的性爱定义为纯粹的情欲?谁又会觉得这不是爱的深化,爱的结合?在电影画面中,我没有看出一丝一毫的下流鱼龌龊,我感受到的只有神圣的爱情。
谁说只有精神上的恋爱才是纯情无暇的,谁说以提到性就只能与肮脏挂钩。因为爱一个人,所以想把自己和他融为一体,想拥有对方的每一丝每一毫。这样的想法没有任何的错误,爱情是伟大的,性爱也是纯洁的。灵与肉没有孰是孰非,哪个高尚哪个低等,爱情应该两者共存的,性爱同样是爱情的部分。
又联想到沈从文笔下的那些吊脚楼中的女子,当我们真正能够触摸到她们被岁月侵蚀的脸庞我们才能感受她们血泪交织的爱情。看似不该拥有爱情的她们,爱情却是她们的全部。她们出卖肉体,但只是生存的无奈,她们同样拥有爱,拥有性,远方的水手们是她们生活的全部希冀。对于吊脚楼女子与她心爱的水手间的性爱描写,我体会不到肮脏,有的只是爱情才纯洁与美好。
鱼说:我要把自己溶进水里,因为我爱你。
爱的迷茫
“你真像镜子一样的爱我呢。”
女子说喃喃到“你真像镜子一样的爱我呢。”
仿佛马拉美《冬天的颤抖》里所说的那样“你那面威尼斯镜子,深得像一泓冷冷的清泉,围着镀过金的岸;里头映着什么呢?啊,我相信,一定不止一个女人在这一片水里洗过她美的罪孽了;也许我还可以看见一个赤裸的幻象哩,如果多看一会儿。在‘镜子’里,有多少个女子曾敞开心扉做过属于她们的青春的梦啊,曾投映过她们美丽的爱的幻觉啊!”
“镜子”里投进了女子的爱情,也映出了女子的落寞。
村上春树在《挪威森林》中这样写道:“鱼对水说:你看不见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中。水对鱼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中。”
鱼以为水不懂自己的难过,水以为鱼能明白对她爱。爱情里面的彼此就像鱼和水一样,以为对方最能懂得自己的心思,以为彼此已经熟到可以忘记浪漫。
我们接受爱情的平凡,却不拒绝平淡。但终究,任何爱情会回归到平淡,牵着的手也仿佛左手拉着右手。渐渐的,我们不会硬撑到半夜12点第一个送上“生日快乐”,也不记得在情人节买上她最喜欢的白玫瑰。甚至,连情侣杯都已经积灰。于是,止不住的猜忌,问自己“他还爱我吗?”
太多的爱情经受住苦难与波折,却最终敌不过平淡。因为太过熟悉,彼此选择忽略,甚至以为已经不再爱对方。直到若干年后,某天偶尔翻出旧照片,已经尘封的记忆被打开,才发现其实那个人一直住在心里的某个角落,自己保留的一起习惯都和他有关。只是,一转身,就是一辈子。
爱情会经历迷茫,少了爱的不顾一切,习惯了爱的互相包容。就像女子喃喃的自语“谁能像镜子一样爱我呢。”
你从我的爱情幻象中远去,我从我的爱情神话里醒来,经过这场虚幻的爱情历练,我的生命中,你我已无法复归从前。一场有如“雪泥上的鸿爪的梦幻”,爱情就这样成了女子心头永恒的痛,就像那化成石的鱼,穿越在记忆的心空,美丽却忧伤。
爱的鱼化石
“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席慕容说:“让我在最美丽的时候遇到你!”鱼在最美丽的时候失去了水,变成了永远的化石。是不是可以这样解读,人在爱的最热烈的时候,一瞬即是永恒。
鱼成化石的时候,一切都改变了;当记忆成为化石,曾经相爱的彼此也早已改变。“你我都远了”,这是物理的空间,更是心灵的距离。虽然爱情最终不能走到最后,但是“乃有了鱼化石”,仍是爱过的见证与纪念。鱼离开了水,于是变成了鱼化石。曾经相爱的彼此最终分离,心灵也会把爱情变成记忆的鱼化石。“鱼化石”虽意味着永恒,但它更意味着鱼远离水的无奈与痛苦。就像爱情一旦变成记忆的化石,带给彼此的只能是回忆,即便再美好也只能留在内心的最深处。“鱼化石”到底寄予了爱情几多美丽与哀愁,欢悦与彻悟?
曾经读到这样关于爱情的描写:“爱是圆的,真正的爱情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爱是瞬间的永恒。”卞之琳在最后的诗行中想表达的应该也是这样的意思,将爱情定格在最美丽的瞬间,将人们对爱情的渴望、追求、质疑的复杂情感统统定格,留下最大的遐想给正在经历爱情或是努力追求爱情的人们。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那么一块爱的鱼化石,承载着爱的美丽,爱的冲动,爱的无奈和对爱情继续的期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