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从我打小记事起,每到七月份,就能听到本县张三家的儿子考上了清华,隔壁县李四家的女儿考上了北大等这类励志故事。但是最近这几年这类故事越来越少。即使是在电视中,也很少再看到“寒门出贵子”的新闻了。
《21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吴伯凡老师也说过,他也是从农村出来的,他们那个镇上就出过三个高考状元,一个在清华,一个在人大,毕业后都过得不错。他也说近年来很难听到小镇的哪个孩子考上了清华北大了。难道是现在的农村学子不够努力吗?还是说以前的农村学子每天都是头悬梁锥刺股,通宵达旦呢?
面对这一社会现象,2017年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农村地区的孩子,确实越来越难考上好的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的。而且家长也是知识分子。还是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能够享受到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很多外地的孩子,或者说是农村的孩子,他们是完全享受不到的。
在这个社会,优秀的“贵子”和优越的家境、优质的家教息息相关,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可那些一出生就在“罗马”的孩子,他们从起跑线上得到的教育、享受的资源,就是寒门学子们奋斗十几年才有可能企及的高度。而这些优质教育资源背后,实则是一个固化的圈层。我们暂且称之为“优质圈层”。
在十几年前,教师资源分布平均,甚至有一些大知识分子还在做基层的教师。家长收入都比较平均,也没法给孩子投资额外的教育资源。也很少有所谓的贵族学校,学生都是在公立学校就读。
但今天不同了,互联网时代让信息变得透明公开。即使是一个优秀的农村老师,都会被很多大城市的名校发现并力邀。待遇是以前的两倍,每学期还有国内外旅游福利。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城里成绩拔尖的中小学毕业生,会有很多高中向他们抛出橄榄枝。学费全免,有高额的奖学金,还有出国做交换生的机会。如果是你,你又会怎么选?
相对而言,农村的家长很难在孩子的教育上进行投资,即使部分家长重视孩子教育,经济能力也会受到限制。再者就算愿意花血本来培养孩子,他们所在的圈子也无法给他提供最优的教育资源。而城里那批“优质圈层”家长更愿意,也更有有能力在孩子的教育上投资。平时他们会请当地最好的大学老师给孩子做课外辅导。假期送孩子去参加夏令营,冬令营。而在那里,聚集的又将会是“优质圈层”的家长,“优质圈层”的学生。“优质圈层”的教练。最优的资源就这样不谋而合地聚集到了一起。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势必思维,眼界,价值观都将会受到正面影响。他们也将带着这份正面影响去教育他们的下一代。就此一个问题,其实就已经分化出三个角色圈层,“优质学生圈层”,“优质家长圈层”,“优质教师圈层”。
圈层分化,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供需不平衡导致的。按照社会发展最优选择,应该要有100位博闻强识,授业有道的教师。而事实上,只有20位达标,势必这20个教师就会因为他们的社会角色,社会价值吸引一批相应的人群和组织。同样的道理, 按照社会发展最优选择,也应该要有100位优秀的家长和学生。你知道的,事实上肯定是没有的。那么这部分优秀的家长和学生,又会因为他们的社会角色不同,社会价值不同。同样吸引一批相应的人群和组织。
随着时间的推移,拥有最优资源的圈层会更加良性地系统循环。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结交更聪慧的朋友,习得更先进的技能和理念,从事更高价值的工作,获取更优厚的待遇,从而形成正循环。而处于劣势环境的圈层人群,相反地会一步步走向负循环。这群固化的劣势圈层人群,不只是体现在较低的社会地位,财富存量上。由于教育的缺乏,导致思想的愚昧,甚至他们有些人会觉得他本应该就这么卑微,他觉得他所看到的世界就是真正的世界,就是全部的世界。但事实上,还有很多的底层逻辑他并不知晓,也有很多潜规则他也不清楚。当然也还有更高远的天空,更璀璨的星河。
圈层分化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只要有稀缺性产物的存在,致使需求的不平衡。任何一个系统都会衍生出圈层。国家层面分为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社会层面我们也习惯划分为三个阶层,工薪阶层,中产阶层,精英阶层。同样的我们个人,也会因为社会角色,社会分工的不同被划分到各个圈层。
80后,目前年龄最大的已经41岁,最年轻的也已经31岁。80后的圈层固化已经形成。有能力的已经跻身精英圈层,中产阶层,能力不足留在工薪阶层的,也很难再有机会进行圈层的突破。80后的一代目前绝大多数已经成家立业,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压力已经让他们分身乏术。圈层突破的成本已经很高了,而且风险也很大。
比如公司有一个外派英国交流学习的名额下放,但对英语要求是雅思6.5分,于是你决定猛补英语,心想一定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你是女的,下班回到家你会发现晚饭等着你做,孩子的功课等着你辅导,时常还得跟父母通个视频电话。等这些都忙完了,已经快11点钟,你什么也不想做了,只想蒙头睡觉。如果你是男的,可能不用你做晚饭,不用你辅导孩子的功课,但大大小小的应酬已经让你晕头转向,时不时胃里还得翻江倒海,哪里还有心思补习英语呢。只想赶紧休息。
90后这一代,我们习惯分为95前,95后来讨论。95后这批人还在上学或者刚出社会,参加工作不久。社会层面的圈层分化在他们身上并未有太多的体现。95前的这一批参加工作5年左右,对于职场和社会已经有了相比学生时代更新的认知。但是职场的前5年相比而言并不会太稳定,很多人会多次跳槽,或者跨行业再择业。95前这批人的社会资源还不稳定,但社交圈子是最活跃的,变化最大的。圈层分化在这批人中缓慢进行,同时也给95前这批人打开了最好的圈层突破的窗口。
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圈层分化是稳定的,圈层固化也是可预期的。但并不是说,我们毫无办法。更不是说,我们就应该毫不作为。如果说这个社会有一百个圈层,第一百层是我们最理想的圈层。一定不要每天琢磨怎么从第一层冲破到第一百层。而是去思考怎么做到第一层最优秀的那部分,然后找准时机,抓住第二层的扶梯接着往上走。这样一层一层突破,才有可能进入第一百层。平步青云的故事,只会在小说和名利场的贺词中出现。如果现实中有,也不会发生在你所处的圈层。
不论你是80后,还是90后。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对,天天向上。因为在这里万有引力并不管用,第一百层就在你的上方。你别无他法,只能天天向上。如果一定要问有没有什么冲破圈层的技巧,那应该是先去做好必要的事情,然后再去追寻热爱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持续精进,终生学习。
赫尔曼的《在轮下》写到:面对呼啸而至的时代车轮,我们必须加速奔跑。有时会力不从心,有时会浮躁焦虑,但必须适应。它可以轻易地将每一个落伍的个体远远抛下,碾作尘土,且不偿命。
圈层固化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拥抱变化,持续精进的态度。世界可以固化你的圈层,但却无法轻易固化你的思想。世界给你贴上低级圈层的标签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给自己的心智烙上低等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