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书评是今天自媒体写作中最赚钱的一类文体,但从文学创作角度来讲,书评往往是不太受人待见的:毕竟写书评是在“为他人做嫁衣”,很多人是不屑为之的。
但是,80多年前,一位年轻人却把书评当成一项极为重要的事情来做:他的毕业论文是书评研究,入报纸行做副刊编辑,组织一批学者、作家、读者来研究书评、写书评。
这位年轻人就是著名记者、作家、翻译家萧乾。他大学毕业后,大约1935-1937年间,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做编辑。他研究、编辑书评的成果,在1987年被当代编辑、作家李辉先生编成一本书:《书评面面观》。
此书由大象出版社1987年出版。书中篇目分为三类:一是萧乾的书评研究,二是大家谈书评,三是书评精选。
今天,自媒体时代的书评写作与那个时代有了很多变化,但基本的一些元素还是值得借鉴的。
萧乾先生当年为什么鼓吹书评?先看看他的书评研究吧。
萧乾先生首先指出当时出版界的状况:“中国的书评界似活跃着两种人物:批评学者和批评家。”
他所说的批评学者,类似今天的纯理论家:“前者的文章常见于杂志的首端‘论文’栏里,介绍着晚近东西洋的文艺观念和方法。”他所说的批评家,指的就是书评家了:“后者的文字多登在杂志的尾部‘书评’栏里,用一种熟习的行话,一种固定的格式,论断着近刊的书籍,而对于新兴的文艺理论又不屑顾及。”
两者的工作都是对书进行评价,有一定的相似度,所以萧乾先生把他们进行对比。他发现批评学者和批评家,亦即理论家和书评家的区别:“批评家和书评家是截然不同种类。书评家是低贱的,批评家是尊贵的;书评是市侩的勾当,批评是神圣的职务。”
不仅在地位上两者有区别,工作难度也不同:理论家可以就经典著作进行从容评价,而书评家往往是在书印好了即将投放市场,读者着急等着他们发表评价的情况下急急忙忙写书评。
理论家批评的一般是古人的、已有定论的经典著作,怎么也不会得罪人;而书评家的评论工作往往是直接针对活着的人,一不小心就得罪人,如果新书是新作者写的,还要考虑自己的评价既不要过高,以免影响自己的信誉,也不能、不敢过低,以免影响作者的积极性。
还有一种差别:“批评家多往深处走一些,但书评家还须在广度上着力。书评是为非专家的、一般大众所做的批评。在形式上,它似浅近些,但同批评家一样,做书评的人应有清晰的史的概念,对于作家应有亲切的认识,对于文章应有透彻的见解。”所以,写书评看似简单,但同样要求作者有很深的知识储备要求。
可见,书评家是很难做的。萧乾先生认为,影响社会的往往是新书,所以社会急需的是书评家:“随着读者层的扩大,新闻纸销路的飞增。这势力对于著作界、出版界、读书界,都将具有相当的权威。…终有一天它将像塞克斯机一样会在这古国国土上飞翔起来。”
他认为,书评将发展到“并不仅仅是报刊上偶尔设置的一个栏目,而是现代文化这巨厦一根不可或缺的梁柱”的程度,所以他“宣告职业化的书评家终将诞生”,他很骄傲组织起了一支书评队伍,包括杨刚、宗珏、常风、李影心、刘荣恩等。
但是,半个多世纪后,萧乾先生回顾往事时说:“书评并没在读书界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也还没见到有人像当年的宗珏、李影心那样以写书评为职业。”“书评更算不上一种文学品种,它依然以‘聊备一格’偶尔出现在报刊上。”
他也反思为什么书评未能流行:“旨在为读者当读书咨询者的书评之所以树立不起来,就是因为中国写书的人大都只允许你褒,容不得你贬,即便你贬得蛮有道理。”因为这种风气,写书评得罪人是划不来,没有人愿做。
所以,没有批评的书评,最后就剩下一片阿谀奉承之声,成为书籍促销的广告。
接下来,请看萧乾先生讲书评和书评家应该如何做:读《书评面面观》(2):书评两难—书评很难写,书评家很难做 - 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