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不同,其唯一的本质差别就是认知的不同。技能的差别可以量化,可以通过练习达到高一些的水平,而认知的差别是本质的,是不可量化的。人与人拼的也就是对一件事情不同的理解和洞察!
人有四种认知状态: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
2.知道自己不知道——有敬畏之心,开始空杯心态准备丰富自己的认知。
3.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规律,提升了自己的认知。
4.不知道自己知道——永远保持空杯心态,认知的最高境界。
如果把人群简单的根据其对事情的认知以及“事后总结”能力进行划分,粗略的定性为「普通」、「学渣」、「学霸」三种群体的话,在经历一件事情之后,他们的成长模式也会因为他们特性而有所不同。
如把事情发生后个体所获得的“事实”和“感受”均以最高分为1的数值表示,两者之和代指所获得的成长。那么将会有如下数值关系:
▍普通:正常状态
对于生活的感知和总结能力都很一般。当他经历一件事之后,他的水准是获得:
我眼中的全部事实(0.5分)
我自己当时的感受(0.5分)”,
那么他的收获是1分。
▍学渣模式
对于一个生活的感知和总结能力低于平均值的人,通常表现为只能获得:
我眼中的部分事实(0.3分)
他人转述的部分事实”(0.2分)
我自己当时的感受”(0.5分)
或由他人的感受而引起的感受”(0.3分)。
那么他的收获可能低至0.5分。
▍学霸模式
第一级别:
事实:
我眼中的全部事实+当事双方或多方眼中的部分事实(0.5分+0.3分)
评论:
我自己当时的感受+当事双方或多方当时的感受(0.5分+0.3分)
——总共1.6分
第二级别:
事实:
我眼中的全部事实+当事双方或多方眼中的全部事实(0.5分+0.5分)
评论:
我自己当时的感受+当事双方或多方当时的感受(0.5分+0.3分)
——总共1.8分
第三级别:
事实:
我眼中的全部事实+当事双方或多方眼中的全部事实+第三方眼中的全部事实(0.5分+0.5分+0.5分)
评论:
我自己当时的感受+当事双方或多方当时的感受+第三方的评论+事后各方的感受与态度的变化(0.5分+0.3分+0.3分)
——总共2.6分
【特别补充】
超过“3分”的条件:
从过去的每一次「经历」(事实+观点)中总结出「经验」;
超过“4分”的条件:
将「经验」总结为「规律」;
超过“5分”的条件:
将所有的「规律」提炼为一个完整一体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体系」。这类人就找到了‘道’ ,也就是事物的规律!
对于一个对生活充满钝感的人「学渣」来说,花同样的时间去经历同样的事情,他可能只获得一般人60%的经验。但对于一个对生活的有着较高敏感度的人「学霸」来说,他总会致力于去获取更“立体”更“全息”(多角度,多立场,跨时间,跨空间)的信息,同样的经历中,他得到的收获常为他人的数倍。
当我们接触到一件事情,同样信息之下,所获得的收益往往来自于个体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大多数普通人用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的认知,根据自己看到的事实和自己的感受来作为标准,认为这就是全部事实和最正确的标准!别人有不同的角度和看法都接受不了,活在自以为是的自我世界中 。如果用在学习状态,就是只会看例题和做法,从而照着老师讲的做,知识是独立而不能联接起来的状态,一到考试,多个知识点联合起来考就不会了。而‘学霸’保持着空杯心态,可以接纳不同人不一样的看法和感受,全息了解整个事情跟感受后再根据自己经验总结出属于自己的一套规律。如果在学习状态,就是不仅听老师讲这道题的做法,还自己思考为什么这么做?再听听别的同学的做法,或看看答案跟自己想的有什么不同。从而总结出这一类型题目的规律和知识结构是什么。
部分人只是处于一个“听评书”的状态,听完后发表两句感叹就罢了。但有的人却会对事情做进一步深思:如果我是其中的某个角色,要如何处理才能保证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年龄代表着经历,但经历并非只是年龄的单纯的映射;经历带来成长,但成长的多少和经历的多少绝非简单的对等关系。
「结构化脑补」,隔着故事去体验作者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并根据自己在别人故事中的所感所得,对自己的长短之处加以有意识系统化的拓展和修补,短期内获得别人数十年“经历”并非不可能的。
在信息发达的今日,许多以往非常宝贵以及有价值的经验结论都变得触手可得。在这个世界中,规律总比事实少;规律+材料的总容量,一定是远远小于“有规律的排布的原材料”总容量。通过学习具备“纸上谈兵”运筹帷幄的能力,再在实践中不断去修缮自己的学习成果,也是一种较快、也是较为有效的成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