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又称 “责任分散效应”,当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往往很强,并作出积极的回应,but如果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都会很弱,面对困难挫折往往会选择退缩,因为老想着还有别人呢。
案例:
1964年,美国纽约郊外,一位叫朱若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工作后的回家路上,遇到歹徒。她大声呼喊:有人要杀人啦! 救命 !救命!据说她的邻居中有至少38人开灯到窗前查看,但是无人来救,甚至无人报警。最后朱若比白被害身亡。
这个命案,震惊了整个美国社会,也引起了很多社会心理学家的重视。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旁观者效应”,也就是:当有其他旁观者在场时,人们进入紧急情况的可能性会显著的降低,因为大家都觉得别人会帮助。
后来有人指出,《纽约时报》 这则引起轰动的报道失实,其实只有十多个听到呼救,或看到部分过程,没有人知道凶案正在发生。但是,社会心理学家们纷纷对“旁观者效应”,展开了研究。
拉达尼和罗丁1969年做了一项实验。他们让一位女士假装从隔壁办公室的椅子上重重摔下来,并大声叫喊:“哎呀,我的天呐!我的脚.....我不能动了”。实验显示,在只有一位陌生旁观者的情况下,有70%的被试者去帮助受害者;但是在有2位陌生旁观者的情况下,只有40%的被试者去帮助受害者。
有很多原因来解释为什么旁观者在他人场在场时不会提供救助,社会心理学家有四种解释:
一.社会比较理论:社会上每个人对发生的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采取相应的行为,把自己准备做出的行为和他人进行比较,以防止尴尬的局面发生。基于这样的心理所做出的判断是:如果别人都不行动,那么我也不行动或在看看情况,就会产生个体利他行为的社会抑制作用。
二.从众心理:一个人不仅会以他人的看法来评估某一情景,而且行为举止也倾向于模仿他人。当个体面对紧张情况下,即使意识到有责任上前去帮助,若是别人都没有行动的话,个体往往与大家遵循一致。
三:多数人忽略:他人在场的出现影响了整体环境的认知、判断和解释,尤其是在紧张情况下对自己陌生情况下进行判断。人们既缺乏对行为措施的心理准备也缺乏对行为的信息资料。因此每个人都试图观察在场每个人的行为资料以澄清事情的真实、自己的模糊认识。从他人行为动作中找自己行为的线索和依据。
四:责任分散效应:就是当多个人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时,责任往往分散到每个旁观者身上,个人的责任相对减少。
比如民间有句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这背后的原因就是“旁观者效应”,也叫“责任分散效应”,就是多人共同负责,等于没人负责,责任除以二等于零。
在企业管理中,通常都有各种kpi来考核绩效,目的就是落实到每个个体员工身上,各自都聚焦自己的任务,避免出现“旁观者效应”。
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呢?
教大家一个求助的小窍门。如果你在一群人中摔倒了,千万不要大叫:谁来帮帮我,扶我一下吧。人们都觉得自己很忙,这么多人,总会有人扶的。你要叫:那个穿红色衣服的小伙子,对,就是你,请你过来扶我一下吧,谢谢。当他被点名,责任就从一众人身上,降落到一个人身上,他来帮你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