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定在自己身边有算数不尽的日子,每一次,都用“来日方长”为自己捏造一个近乎完美的理由,博得一个心安理得,逍遥一阵。时不时,还要嘲笑身边的人,那么疲于奔命,那么折腾忙碌。
01
午后,喝茶时,聊到闲暇时间的“度过方式”。
自驾去郊区游览,一路上满眼乡野风光,农家院的菜肴,虽然贵了一点,但勾勒起儿时乡下的时光,怎么也值了;闲着无聊,第一次和朋友去了海边,带着相机取景,卧室里摆满了洗出来的相片,满满的回忆;自己报了一个补习班,学习法语,想着明年去法国旅行,我可不想让导游牵着走……
交谈甚欢,听着他们“炫耀式”的“休闲方式”,我拼命地喝着咖啡。
“周末,就在家待着,我也没干什么!”
轮到我时,我只能羞涩地搪塞过去。
我的周末去哪了?我怎么不记得我有过周末?
任凭辛苦地思索、追忆,也寻思不出,我有一个叫“周末”的东西。
但是有一点我深信,好几次,熬夜追剧到凌晨,叫醒我的是落下的夕阳。
更可怕的是,这好像慢慢成了我周末的日常。
每一次,在周一我都会抱怨周末比工作日还累,都会怨恨两天的时光为什么那么快?也时常在想,别人的周末和自己是一样的,毕竟,周末,就是用来放纵与逍遥的。
听着他们的叙述,才发现,生活给予你的是选择的权利,不是现成的商品的摆设,自己手中捧着的礼物,是按照自己的心意打造的,也是按照自己的眼光选择的。
只不过,一些人在平淡如水的生活里,懂得加糖,知道调味,平常背后,不缺甜蜜与惊喜。一些人,则踩着流失的日子往前走,麻木中,满眼尽是悲戚与乏味。
02
在舒服的地方待惯了,要么被生活驯服,做一只乖顺而没有脾气的驴;要么继续挣扎,成为队伍里领头的那匹骏马。
很不幸的是,前者占大多数。
大学毕业的时候,很多同学挤破头去考公务员,期许着那份有着“稳定”“体面”内涵的工作。
备考厌倦的时候,我就想着日后的生活,激励自己咬着牙坚持到最后,圆了梦想。
回忆自己备考的过程,同学这样说,现在他是市区单位的一名科员。
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朝九晚五的日常,并不带上压力,撇弃了企业那样的竞争,剩下的是按部就班的工作。闲来无事,喝自己喜欢的茶,读自己喜欢的书,从来不用担心失业的落魄,也少了房贷的压力。
或许,很多人,是带着这样的期待和愿景,挤到公务员的考试队伍中去。
毕业三年后,两个在公务员岗位的同学,选择了离开。
不是待遇不够好,也不是自己适应不了圆滑的人际圈。而是一眼望到头的人生,让自己感到厌倦与可怕。只有琐事日常、一成不变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种压力和悲剧?
离开体制的一位同学,现在在外企。每天忙碌和加班,常常工作到晚上10点,但是翻看她的朋友圈,充溢满满的正能量。
“认识不同阶层的人,在挑战性的工作面前,丰富多样的工作职责,自己浑身都是奋斗的热情。最庆幸的是,利用出差的闲暇,游览了英国和法国两个国家。”
她私下里说,“如果待在体制内,一辈子,也不会一边工作,一边在英国游览两个月的时间。”
我们羡慕她丰富充实的生活景象,惊讶她从体制内到外企的华丽转变,但是,我们也很少想到她下定决心改变的挣扎,那种撕心裂肺的挣扎,仿佛让她在一夜之间长大,看清了现实的处境,也想清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很多人,陷在惰性的生活里渐渐沉睡,落在舒适区里麻木安闲,一如既往的惯性,让许多人再也不愿意折腾、挣扎,惧怕折腾与挣扎的痛苦,也畏惧前路未知的迷惘。守着自己的一亩田地,慢慢老去,空自羡慕别人在另一片天地里的闯荡和经历。
03
青蛙的身上有两个故事。
一个是望着广袤的夜空,坐井观天,一辈子,都认为整个世界是那方圆圆的天空,和自己周围的一方枯老的井。
一个是在温水里肆意游荡,优哉游哉,等待温水变热的时候,却再也跳不出溅着热水的那口锅。
一只是在生活里不够清醒,自认为看过整个世界;一只是在舒服的生活里养成了惰性,再也跳不出最终煮了自己的“怪圈”。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比青蛙高明。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轨迹,不过是换一个时间,换一个地方,重复着青蛙所经历过的生命。
有这样一篇文章《年轻的时候不去折腾,到老了拿什么来回忆》。
文章中有一句话,感动了我很久:
“年轻的时候,要去闯,去浪,去跌倒!还没有观过世界,不要过早地养成一成不变的‘世界观’。”
畅销书作家古典有一本书,叫《拆掉思维里的墙》。
很多人,似乎都在告诉我们,人生是有纷繁的选择的,不是你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利,而是你在躲在角落里,害怕去选择和闯荡。经历的每一个小站,都成了你恐惧的一扇窗口。
思维受到限制,再也不愿意做出决定,再也不敢去寻觅变迁,纵然年轻,也不过是在年轻的岁月里,洒满了落寞的苍老。
04
在可以游览春光的时节,不要空等待落花凋零,才叹息伤春强说愁绪;
在能够追求奋斗的节点,不要过早地下马停歇,抵达的小站会任你栖息。
“舒适”的地方,一旦养成了惰性,再美的风光,也不会去欣赏,因为你会觉得——还是躺在床上舒服一些!——就像现在的我!
为了逼迫自己健身,花了高价办了一张健身卡!看在钱的面子上,我也要挣扎着起来。
当自己真正迈开脚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每天睡7个小时,依然那么清醒,那么旺盛,那么充沛!
有一个朋友,大学毕业,去了北欧留学。
她的父母希望她学成之后,回到国内,安稳工作,结婚生子,奉养双亲。
但是,在北欧读书毕业后,她选择了加入慈善工作,利用自己所学,同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一起,为了一种慈善援助事业,辗转各地。
在一些人看来,30岁之前,有车有房,结婚生子,安稳度日,才算是人生的标配,最好再生个二胎,才算圆满。
但是在我们数算着日复一日的时光,总会觉得缺少什么,而缺少的东西,在我们渐渐变老的时候,才会深深懂得。
那位同学去过北极,朋友圈是让人震撼的极光景象;她到过美国,看到了盛城之下,藏着那么多贫困的人群,第一次看到了在卑微与繁华之间游走的流浪汉;她去过印度,为了救助受伤的儿童,两天两夜没有合眼,但每一次成功救助,自己也好像获得了新的生命。
她的生活不是简单的“丰富”二字,也根本就不是所谓的“人生标配”概括得了的。
从来没有什么“标配的人生”,因为人生从来都是“私人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