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你好,我是约翰,很高兴和你一起聊聊学习这件事。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认为,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简单说说我的看法。我认为是“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它们各自回答了一个对教育者来说极其关键的问题:“谁有资格接受教育?”以及“如何才能教的更好?”
可以说一个涉及到了如何保证教育的公平,一个涉及到了如何保证教育的效果。
关于“谁有资格接受教育?”这个问题,孔子的回答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应该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即应该做到有教无类。
这一点其实比较好理解,现代社会在教育公平上已经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义务教育的普及、成人教育的火热、老年教育的兴起等都是对“有教无类”教育理念的继承与发扬。
而关于“如何才能教的更好?”这个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即应该做到因材施教。
说到因材施教,相信大家肯定不会陌生,如果问任何一个受过一定教育的人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最好,十有九成的人会说因材施教。确实,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的不同,资质的不同,匹配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这听起来实在太正确了,谁会觉得这样的方式不好呢?
我也非常期望因材施教能像有教无类一样有真正实现的那一天,但是我觉得比较难。
为什么?因为对教师资源的要求太高了。
第一,我们得有足够好的老师。
他需要对学生的基础、能力、兴趣、学习特点等等各方面有非常清晰的了解;
还需要掌握足够多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内容,以便可以将之与每个学生之间进行匹配,帮助他们扬长避短;
还需要具备某种吸引人的传授知识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动力以及兴趣;
还需要有足够的情绪控制力,面对任何类型的孩子都能一视同仁,理性对待;
等等.......
做到这些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不容易。
第二,我们得有足够多的好老师。
就算我们可以培养出一些这样优秀的老师,但考虑到目前受教育群体的总数,粥少僧多的情况可能会在非常长的时间之内都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实绝大部分的孩子都没有办法享受到优秀老师因材施教式的教育,而只能接受一个老师同时教导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孩子的主流教育方式。
除了以上两点对于师资的要求,过于强调因材施教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它忽略了老师对于实施因材施教的意愿度。
所谓的因材施教是一种希望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我们将学习过程中掌握主动权的一方设定成了作为施教者的老师,而不是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并且对老师提出了无限严格的要求,而对学生则几乎没有要求。
但事实上,学习从来都是,也仅仅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除了学习者自己没有谁会或者应该为学习的效果负责。再有责任感的老师也没办法让自己对学生的成绩好坏,目标达成与否完全感同身受,所以如果希望通过师德教育、职业教育等等来提升老师因材施教的意愿度,我觉得就是没有考虑到老师的感受,这条路走不通。
由此可见,因材施教确实是所有关心教育的人梦想中的根本之法,它很美丽,也很正确,但是要通过教师这个教育角色去实现它会非常困难。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呢?
我觉得有两种方法值得尝试,依靠机器和依靠自己。
依靠机器,就是依靠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如果有一天机器可以进化到能像一位优秀的老师那样对学生完全个性化的教学,那我们上面所说的有关师资的问题都可以很好的解决,因材施教也就有可能实现了。只是,这个事情的难度和时间都不太可控,我们只能等着科学家们的研发和企业家们的创新了。
再看依靠自己,也就是依靠学习者的自身能力来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学习。
不同于上面说到的让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以及让机器以“学生”为中心的因材施教,自学是一种让学生以自己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它不会对老师提出过分的要求,不需要老师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质,也不需要老师去掌握所有的学习方法,而是通过将主动权交还给学习者,对学习者自己提出要求,要求他们更好的了解自己,更主动的学习和思考,从目标的制定开始一直到最终目标的完成,台前主角都是学习者本身,教师成为配角甚至是幕后的工作人员。
因此,在我看来,自学是目前来看最有可能实现的因材施教,即因自己的材施自己的教。
当然,自学能力是需要学习和训练的,而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自学者,我们明天再聊。
未来,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或许老师和家长能起到的最大的价值就是自己首先成为一个自学者,然后帮助孩子掌握自学的能力。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这边,感谢阅读!